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10卷第2期(2020.10)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卷第二期》 Journal of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Studies, Vol. 10, No. 2 主編:張世雄 出版社: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 ISSN:2223-7240 ISBN:9772223724001 出版日期:2020.10.30 300元
優惠售價
NT$255~282
商品編號: 9772223724001-10-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卷第二期》

    Journal of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Studies, Vol. 10, No. 2

     

    作者簡介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編輯委員會

    發行人 郭俊巖(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兼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主任編輯 張世雄(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執行編輯 李易駿(台南護理專科學校老人服務事業科教授兼副校長)

         黃志隆(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編輯助理 謝文元(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社工師)

    [編輯委員]

    張維安(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兼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郭俊巖(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教授兼人文暨社會科學院院長)

    黃建忠(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

    呂朝賢(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詹宜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黃彥宜(國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賴兩陽(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教授)

     

    內容簡介

     

    【學會簡介】

    一群對專業發展、人民幸福有抱負及實際關懷行動的志同道合者,我們的集合,乃是來自於共同的想法與理想。雖然,社會不斷的演進,對弱勢者及弱勢社區的關心與實際的行動也一直有人持續者。但是,除了熱忱之外,在助人技術與知識的累積上,特別是在以社區為對象、為單元的協助知識上,相對是被忽視及低度發展的。

    我們都個別從事一些協助社區的工作,我們認為,一個開放、分享、溝通的平台,會有助於知識的累積,進而對社區居民在幸福追求上會是事半功倍的。直接對社區提供協助是值得且必要的,但如果更是立足在以知識累積及教育專業人才的結構目標中,效果將會更大的。

    歡迎社區領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實務工作者,及關心社區的人士加入我們,或鼓勵我們,支持我們。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資訊詳見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網頁

    網址:http://www1.pu.edu.tw/~TACS/

     

    內文試閱

     

    節錄自〈都市水岸社區的韌性與部落發展-桃園市撒烏瓦知的個案〉/王誌男、林貝珊

     

    中文摘要

     

      部落觀光是一種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過程,而社區韌性在過程中逐漸醞釀而成為部落因應外在災害的能力。本研究以桃園市的阿美族撒烏瓦知部落為例,運用現地調查、深度訪談及主題分析法,理解部落災害風險與居民災害意識,並探討從中而生的社區凝聚力如何作為社區韌性的基石。研究發現頭目對內團結族人、對外爭取社會支持,部落雖有外部環境風險及土地所有權爭議,卻反而能逐漸凝聚。過程中,信仰是從內部增加韌性的重要力量,而阿美族文化則象徵都市部落的重生與傳承。部落觀光除可傳揚阿美族文化,更可增加都市河岸觀光的多元性,亦內化成社區韌性。研究建議公部門推行社區防災時,除強化防救災硬體,社區的凝聚力、韌性與整體發展更是深遠重要。

     

    關鍵字:災害風險、凝聚力、都市原住民、部落觀光、阿美族

     

    Community’s resilience and tribal development in urban riverbanks: Case study of the Saowac in Taoyuan City

    Chih-Nan Wang, Pei-Shan Sonia Lin

     

    Abstract

     

    Tribal tourism is a process that can engage residents in public affairs and enable them to cope with external hazards. This study conducted field surveys and interviews to understand how disaster risk prompted residents to develop tribal tourism and community resilience within the Saowac community in Taoyuan C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flooding threats and land-use issues gave way to tribal unity. Furthermore, engagement in tourism development allowed the tribe to develop resilience and a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community. Cultivating edible wild herbs and celebrating harvest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Amis ceremony, the Harvest Festival, led to the revival of tribal culture in urban area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ribal tourism could thus be a tool to spread cultural awareness. Additionally, residents’ coherence, resilience, and involvement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re important when promoting community disaster prevention.

     

    Keywords: Disaster Risk, Coherence, Urban Indigenous, Fribal Tourism, Amis

     

    壹、前言

     

      臺灣的原住民族歷經外部大環境政治與經濟結構變遷,早期的部落組織與生活慣習也隨時代產生變化。自1960 年代中期以來,因台灣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策略使得製造業的勞動力需求急遽增加,加上資本主義及貨幣經濟進入原住民族社區,使得傳統的第一級產業無法滿足原住民族人口在當代的生計需求,此原鄉推力加上都市的強大拉力,而使得大量花蓮縣與台東縣的阿美族原住民族人往北部都市遷徙(蔡明哲,2001;施正鋒,2008)。從2003 年至2018 年的原住民族就業統計資料可知,15 年間都市地區原住民就業人口成長率達89%(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22018a),呈現出部落長期以來青壯人口外流、移居都市之趨勢。

      在大漢溪的中下游地區,有許多位於都市邊陲地的阿美族都會河岸型部落,這些遷移到都會邊緣的聚落包括瑞興國宅、撒烏瓦知部落、崁津部落、三鶯部落等。其中,瑞興國宅是政府規劃的「社區型國宅」,而其他幾處部落則是「自然部落」。這些阿美族人由東部原鄉移住到臺北、桃園而形成新的都市原住民社區,加上這些新部落的族人時常往返原鄉與新居兩地,因此呈現出阿美族「兩地社會」(bilocal society)現象,讓阿美族不再是固定的族群、而是流動的群體(黃應貴,2006;廖經庭,2008;張德永,2014)。這群來自東部的阿美族人,日常生活保有阿美族原有生活與文化,聚落創始之初,先於河岸荒地雜草叢生中搭建簡陋寮舍遮風避雨,爾後漸漸開始在土地上種野菜、在河中抓魚;時間一久,聚集越來越多的北遷族人、寮舍也逐漸發展成可以棲身的屋舍,並開始帶進社區宗教信仰、設立教會、並能以母語生活溝通。將都市邊緣的河岸區營造成與原鄉相似的地景文化空間,發展出與都會區截然不同的人與自然關係。都市水岸社區韌性 139

      撒烏瓦知部落(Saowac Niyaro)為一位於桃園市大溪區轄內大漢溪河岸的阿美族部落,其曾遭桃園縣政府以位於行水區、違反水利法、及有礙溪畔自行車道工程與市容美觀等理由強制拆除,洪患風險、居住安全、土地所有權、都市水岸發展等在在成為這個小小都市原民社區的外部風險。在歷經數次拆遷、抗爭、重建後,部落目前位於大漢溪北側的一處高位新生河階地上,而部落居民也與地方公部門達成一個和平、相互尊重的善意協商關係,但族人也因過去多次被拆遷而更加珍惜目前這簡單寧靜的家園。撒烏瓦知這個河岸社區將阿美族文化內隱於生活中,其所處的河岸地也因為其都市邊陲的特性而揉合了「合法與非法、道德與法治、弱勢與主流、傳統與現代」的多種矛盾,讓都市治理必須面對多元文化的考驗。近年,桃園市積極與原住民族社區營造融洽的關係,而地方政府欲推展的大漢溪河岸觀光發展,也因此成為撒烏瓦知多年拆遷與重建後的新利基。

     

    目次

     

    《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第十卷第二期》

     

    研究論文

     

    Community-based Model on Care for Older People: A Case Study in Hoa Binh and Hung Yen Provinces, Vietnam

    Bich Ngoc Thi Tran, Ming-Ju Wu, Cheng-Liang Tsai

     

    我國中央對地方政府績效考核的制度安排與弔詭:以縣市社會福利服務評鑑為例

    /李衍儒、李天申、劉燕萍、王光旭

     

    從整合照顧發展檢視台灣社區整合照顧系統之建置

    /李佩芳

     

    都市水岸社區的韌性與部落發展-桃園市撒烏瓦知的個案

    /王誌男、林貝珊

     

    ◎實務議題論壇

     

    以居家/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護:伯拉罕的all in one 全效合一型服務

    /鄭清霞、熊昭、林依瑩、楊筱慧

     

    英文目次

     

    Journal of Community Work and Community Studies

    Vol.10, No.2, April 2020

     

    Research Articles

    以社區為基礎之老人照顧模式—以越南和平省與興安省為例

    /陳氏碧玉、吳明儒、蔡政良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and Paradox of Central Governments Evaluation on Local Governments Performance in Taiwan: A Case of Social Welfare Evaluation System

    Yen-Ju Lee, Tien-Shen Li, Yin-Ping Lau, Guang-Xu Wang

     

    Revie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wans integrated care system i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care development context

    Pei-Fang Lee

     

    Communitys resilience and tribal development in urban riverbanks: Case study of the Saowac in Taoyuan City

    Chih-Nan Wang, Pei-Shan Sonia Lin

     

    Practice Forum

    Home- And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CareAll In One Services In Plahan

    Ching-Hsia Cheng, Chao A. Hsiung, Yi-Ying Lin, Hsiao-Hui

    Yang

    規格說明

    ISBN9772223724001

    叢書系列: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會

    規格:平裝 / 202 / 18 x 26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