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台灣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及其角力(1930-1937)

作者:趙勳達 出版社:中央大學出版中心/遠流 出版日期:2016/01/29 定價:450元 ISBN︰9789865659097
遠流
優惠售價
NT$356~392
商品編號: 978957139256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文藝大眾化」一詞,隱含著以人民為依歸的價值取向,因此「文藝大眾化」的思維很容易便與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樣的概念相結合。回顧殖民地的情境,橫流其上的殖民論述往往以貶抑、扭曲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價值作為象徵權力的實踐,在這種情況下,能連結本土性、民族性、大眾性這些概念的「文藝大眾化」之思維,便可視為具備抵殖民之精神。「文藝大眾化」為一九三○
    年代台灣文壇最進步的文學話語,不論是左、右翼知識份子,甚或是新傳統主義者,都在「文藝大眾化」的基礎上對話、合作,或是論爭。當左翼知識份子、右翼知識份子與新傳統主義者盡皆到位之後,其文化思維的角力便形成了本書所謂的「文藝大眾化」的三線糾葛。本書由三種知識份子的立場出發,析論其各自的文學主張,並討論這樣的主張在殖民地的情境中,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果。由此對於「文藝大眾化」的相關討論,無疑是在建構一部一九三○年代的文學思想史。

     

    作者簡介

    趙勳達


      新北市板橋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曾任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員、國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客員研究員(日本)。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地球村美日語中心日語教師。專長為日治時期台灣文學與文化思潮研究、孫中山研究。著有《《台灣新文學》(1935~1937)定位及其抵殖民精神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6)、《狂飆時刻: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高峰期(1930~1937)》(台南:台灣文學館,2011)。

     

    目錄

    序 7
    導言 9

    第一章 「大眾」的抬頭:一九二○年代中期以降「大眾化」的三條路徑 25

    第一節 「大眾」的三種解讀 26
    一、右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民眾、平民 29
    二、左翼知識份子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無產階級 34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解讀:「大眾」等同於眾人 38

    第二節 右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39
    一、「民眾」的文學 39
    二、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一:與普羅文學相區隔 43
    三、平民文學內涵的轉變之二:與中國民族主義相區隔 47

    第三節 左翼知識份子的文化思維 53
    一、「大眾」的文學 53
    二、「弱小民族解放論」的大眾政治 56

    第四節 新傳統主義者的維新思維 61
    一、兩種傳統文人:傳統主義者(traditionalist)與新傳統主義者(neo-traditionalist) 61
    二、「政治上的自由主義,文化上的保守主義」:穿梭於兩個場域之間的新傳統主義者 65
    三、維新是為了守成:將「大眾化」解讀為普及化 74

    結語 83

    第二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翼內部之爭 85

    第一節 革命的1930年:國際主義大行其道的歷史背景 87
    一、〈二七年綱領〉的制定及其意義 88
    二、「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內涵 92
    三、「多數者獲得」:「資本主義第三期」理論的戰術 97

    第二節 不充分的台灣左翼文化思想接受狀態 101
    一、對列寧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台灣文藝協會對列寧主義的接受 102
    二、對高爾基文學的掌握度不足:從《台灣新文學》的「懸賞原稿募集」談起 109
    三、對史達林主義的掌握度不足:論左翼本土主義飽受批判的困境 122
    四、對島內文化場域的掌握度不足:吳坤煌與島外左翼文化論述的介入 128

    第三節 誰是「正統」?:國際主義與本土主義的糾結 136
    一、列寧的民族文化論述 136
    二、史達林對列寧民族文化理論的深化 139
    三、語言與大眾的「鍛冶場」 142
    四、論爭之後:左翼知識份子的聯合陣線 147

    結語 150

    第三章 「文藝大眾化」的左右之爭 153

    第一節 左翼文學路線的擴張與深化:論楊逵的理論建設 153
    一、「真實的寫實主義」的提出 153
    二、左翼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162
    三、「鄉土文學」的演繹:「殖民地文學」路線的實踐 172

    第二節 左右的齟齬之一:「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 182
    一、三○年代初期之「標語口號」式的普羅文學路線 182
    二、來自右翼陣營的批判:葉榮鐘的「第三文學論」 187
    三、左翼陣營的自我反省:楊逵的論述 190

    第三節 左右的齟齬之二: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一、盧納察爾斯基的文學理論:認識世界與改變世界之別 192
    二、左翼文學的三個境界:認識世界、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 195
    三、熱腸與冷眼:「認識世界」的左右之別 204

    第四節 左右的齟齬之三:純文藝文風的興起與《台灣文藝》的純文學化 210
    一、對政治冷感的純文學 210
    二、與純文學之間的角力:作為三○年代台灣文學場域之主流價值的「為人生而文學」論述 213
    三、兩條純文學路徑的出現 215

    結語 221

    第四章 「文藝大眾化」的新舊之爭 223

    第一節 通俗抑或自封 224
    一、標榜通俗娛樂的《三六九小報》 224
    二、通俗的狂歡效果? 228
    三、通俗抑或自封 233

    第二節 大眾化抑或化大眾 239
    一、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一:對西方文學的態度 240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二:偵探小說的書寫 243
    三、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三:志怪小說的書寫 246
    四、新傳統主義者的文心之四:緩解現代思想 259

    第三節 台灣認同抑或中國想像 268
    一、擺盪於台灣認同與中國想像之間:新舊文學的軌跡 268
    二、新傳統主義者的族裔意識 275

    第四節 1937年之後:《風月報》作為新舊文學相互競爭的場所 280
    一、印刷成本暴漲導致增加篇幅勢不可行 282
    二、編輯者掌握新舊文學篇幅消長的生殺大權 285
    三、大力改革引發殖民當局的忌憚 286

    結語 289

    第五章

    規格說明
    • ISBN:9789865659097
    • 叢書系列:大學用書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4.8 x 20.9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