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雙重構造的精神史

作者: 李敏勇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19/04/29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50元
ISBN:9789864502448
九歌
優惠售價
NT$270~299
商品編號: 978986450244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李敏勇不只寫詩,也寫評論,依據陳千武在《華麗島詩集》後記中,提出戰後台灣詩的根球可分為二個源流的看法為基礎,探尋「跨越海峽的世代」和「跨越語言的世代」的二十位詩人。「跨越海峽的世代」是指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撤退來台,離鄉背井的詩人,有自詡從中國帶來現代詩火種的紀弦、隱遁脫逸於現實的周夢蝶、楊喚、羅門、貼近生命、生活的向明等。接續是「跨越語言的世代」則指從精熟的日本語轉而中文的詩人們,他們跨越了語言的轉換,都有長短不一的創作空白期,如巫永福、陳千武、林亨泰等。

      他企圖用更高的視野俯瞰戰後台灣詩的風景,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思索這二個世代所面臨困境與考驗,綜覽詩人生平與其詩作,尋找出詩人藏在詩中對時代的反思與批判,從中反思,提出獨特論點。他從巴布‧狄倫談到余光中的〈在冷戰的時代〉、〈敲打樂〉,追索余光中詩風的轉變,還有瘂弦如何以一冊詩集奠定詩人地位,洛夫如何從民族詩型,超現實主義到純粹經驗的轉變。他也以火冰土木,比喻陳千武、詹冰、錦連、林亨泰四種不同的詩風,深入探討這些跨過語言困頓、二二八傷痛的詩人們,如何創作出屬於自己的詩作,更進一步將相近似的詩人互相比較,如以佛禪入詩的周夢蝶和以童話入詩的楊喚,以生死抒情差異來對比陳秀喜和杜潘芳格。

      李敏勇的評論不艱澀,以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回到詩的美學,領略戰後台灣現代詩的風景,看見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從中國而來球根和台灣本土球根,在政治的限制、文化的壓抑下,如何開出現代詩的花朵。

    本書特色    

      ★李敏勇以台灣戰後一九四九年現代詩發展為主軸,並依「跨越海峽的世代」和「跨越語言的世代」區分,逐篇探討二十位詩人,從其生平遭遇,對其詩作的影響,介紹詩作特色和差異等。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李敏勇


      台灣屏東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出生,成長於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歷史,短期居住台中,現為台北市民。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的歷程。而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二○○七年國家文藝獎得主。

      除詩創作外,也出版詩解說、研究,翻譯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批評和社會評論集等八十餘冊。

      著有《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青春腐蝕畫》、《自白書》、《一個人孤獨行走》、《美麗島詩歌》等。

     

    目錄

    序說:雙重構造的精神史
    ──戰後台灣現代詩開展的風景
     
    上卷  跨越海峽世代的詩人
    歷史之海的落日,蒼茫之夜的靈魂
    ──覃子豪的浪漫情懷和漂泊心
    不談政治,也充實呀!
    ──對詩人紀弦的某種形式追憶和悼念
    在流亡中流亡,在孤峯頂上築夢
    ──隱遁者、脫逸者周夢蝶
    在靜靜落下來的夜色中,發出聲音的黑水晶
    ──以典雅的筆觸留下冷凝吟唱的方思
    從巴布.狄倫談到余光中
    從新民族詩型,超現實主義到純粹經驗
    ──洛夫,漂流之木的形色演變
    現實世界的夢騎士,藝術塔樓的流浪人
    ──在戰爭、都市、自然的概念持筆狂舞的羅門
    不向星空尋夢,在大地植根入世
    ──笑讓塵埃論短長的匠人魂向明
    紀念詩人商禽以及一些隨想
    在美麗島留下有甜味的詩風景
    ──楊喚短暫人生的流離印記
    胡琴、嗩吶、柳笛加一些大提琴的鳴音
    ──以一冊詩集《深淵》留下風華的瘂弦
    美麗的錯誤;啟蒙的路程
    ──從鄭愁予的〈錯誤〉談一談教科書選讀詩
     
    下卷  跨越語言世代的詩人
    有父親香味的詩的泥土,有母親香味的詩的泥土
    ──呼喚故鄉,堅守苦節的巫永福
    耕作了苦的人生,生產了愛的詩句
    ──在現實人間刻畫思想方程式的吳瀛濤
    綠血球在美的自然奔跑,紅血球在愛的人間奔跑
    ──造型家而非批評者:詹冰
    密林啊,把快樂告訴我;密林啊,把愁悶告訴我
    ──陳千武的抵抗與自我批評
    經歷淚水溶化的風景的乾燥之眼
    ──林亨泰介入與疏離的時代像
    夢想著或許有這麼一天而燃起希望之星火
    ──靜靜地吶喊著的錦連
    懷抱著也許一首詩能傾倒地球的心
    ──以母性詩扎根在島嶼台灣的陳秀喜
    悲情之繭,封閉在心裡靜靜的吶喊
    ──杜潘芳格的女性詩聲音
     
    附篇:在我們的土地上,在我們的時代裡
    ──一九六○年代,《笠》創刊登場的姿態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