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展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是否能夠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
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本書特色
作者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
作者簡介
劉森堯
台灣東海大學外文系學士,愛爾蘭大學愛爾蘭文學碩士,並於法國波特爾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著有《電影生活》、《導演與電影》、《天光雲影共徘徊》、《暗影與流光之間(一):電影和精神分析》,譯有《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威瑪文化》、《啟蒙運動:現代異教精神的崛起》、《閒暇》、《歡樂時光》、《放逐與王國》等。
=====
一、《山之音》:川端康成 vs. 成瀨巳喜男
二、《一位女士的畫像》:珍・康萍 vs. 亨利・詹姆斯
三、《沉默》:遠藤周作 vs. 馬丁.史柯西斯
四、感性時光:關於普魯斯特和電影
附錄:普魯斯特與文學
五、《愛與黑暗的故事》:艾默思.奧茲 vs. 娜塔莉.波曼
六、《化石》:井上靖 vs. 小林正樹
七、《二○○一太空漫遊》的電影和小說
―― 五十年後
附錄:電影中的末世想像
――從《現代啟示錄》到《二○一二》
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vs. 菲利普.考夫曼
九、《玫瑰的名字》:安伯托.艾可 vs. 尚–賈克.阿諾
十、《法國中尉的女人》:約翰.符傲思 vs. 卡雷.瑞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