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 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作者: 張誦聖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12/19
定價:480元
臺大出版中心
優惠售價
NT$408~451
商品編號: 978986350674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



     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一九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



     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其後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以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作者簡介
        
    張誦聖


      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赴美後獲密西根大學及史丹福大學碩、博士學位;現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曾任「中文及比較文學學會」(The Association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會長;自2021年起任「德州大學臺灣研究中心」(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主任。曾出版《現代主義.當代臺灣》、《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臺灣小說論》等書。英文著作包括專書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和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 (Duke University Press),以及兩本合編選集: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 Contemporary Stories by Women Writers of Taiwan (Feminist Press)。

    規格說明

    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