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構思是受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的現象與「中國夢」、「盛世」相關論述所觸動。這一「中國夢」延續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富強救國的理想與現代性╱現代化的追求,可直接追溯至晚清鄭觀應的《盛世危言》。
全書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討論文學如何以自身的形式回應時代變局,以「小說中國」的方式,為新世紀的「盛世中國」提供危言╱微言大義。所關注的重點是:小說如何想像歷史,藉此與現實對話,乃至於思考未來?如何為「盛世中國」與「中國夢」提供獨特的詮釋與辯證空間?其與國家「大說」之宏大敘事又有何張力與對話關係?
在研究方法上,則借鑑後現代學說與新歷史主義對宏大敘事和歷史敘事的反思、烏托邦概念及其文學的寓言性。所論作家作品以中國主流純文學為主,香港文學與中國科幻文學作為參照,依序由不同主題與面向展開討論。
作者簡介
賴佩暄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小說、當代華文文學,近年稍涉華文科幻研究,尤關注文學與歷史敘事、現實政治、烏托邦想像之間的關係,目前任教於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序言(梅家玲)
第一章 導論:閱讀中國,想像歷史
第一節 盛世:從晚清到新世紀的富強中國夢
第二節 歷史敘事與「小說中國」:主題、選材與研究回顧
第三節 想像歷史的方法:宏大敘事、新歷史主義與烏托邦
第二章 百年觀往:敘事與現代中國小說發展概略
第一節 敘事何為?──敘事╱「說故事」之必要
第二節 小說的「崛起」與流變:現代中國長篇小說的歷史與敘事
第三章 盛世中國與危/微言:邊緣視野下的政治寓言──陳冠中論
第一節 從邊緣出發:思考中國的一種視角和方法
第二節 小說危/微言:《盛世》的「近未來」想像與現實意義
第三節 從「北京夢」到「藏獨」:《裸命》的族群政治及與性╱命之思
第四節 歷史的無限可能:《建豐二年》的「烏有史」與「未來記」
第五節 誰之盛世?──當代中國的政治惡托邦寓言
第四章 奇觀中國與時代史:革命與市場化暴力之怪現狀──余華、閻連科論
第一節 紀時代之惡:革命、市場的狂熱與暴力
第二節 墮落之書:余華小說的時代奇觀與文學現象
第三節 發憤之作:閻連科小說的紀惡書寫與史傳意識
第四節 文學的盛世?──犯禁與惡聲
第五章 苦難中國與民間史:歷史「邊」上的「中國故事」──莫言、賈平凹論
第一節 苦難的實相:民間歷史與「故」事「新」說
第二節 輪迴與新生:莫言的「說故事」法與歷史告解
第三節 世情與病苦:賈平凹小說的文化美學與民間述史
第四節 寫在歷史的「邊」上:邊緣、民間與體制內的歷史書寫
第六章 抒情中國與心靈史:革命與後革命時代的「史─詩」辯證──格非、張煒論
第一節 在「小我」與「大我」之間:抒情的心靈史
第二節 詩亡而後春秋作:格非「江南三部曲」中的烏托邦史事與抒情
第三節 歷史與心靈的「地質學」:張煒《你在高原》的抒情史─詩
第四節 精神烏托邦的追尋:「失敗者」的精神家族與抒情寓言
第七章 科幻中國與未來史:科技烏托邦的「思想實驗」──韓松、劉慈欣論
第一節 後人類的未來考古:危機、災難與科技烏托邦
第二節 危機與災難的報信人:韓松小說的科幻現實主義與夢魘未來
第三節 道德危,科幻興:劉慈欣《三體》的創傷歷史與宇宙史詩
第四節 想像力之為烏托邦:給現在/未來中國的啟示錄
第八章 結論:小說中國,危言盛世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