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世紀中國政治史論集

作者: 栗國成
出版社:翰蘆
出版日期:2021/03/15
語言:繁體中文
翰蘆
優惠售價
NT$578~640
商品編號: 978986061585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廿世紀,不論在中國內部,或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劇烈動盪與不安的世紀。就中國內部來說,中華民國的建立,國、共關係的發展,其後成了歷史的主流。而抗戰勝利前後,影響中國政局最重要的強權,無過於美、蘇兩國。

     

      作者本此信念,先後撰成〈清末章太炎與革命、維新兩派的關係〉,〈美國與一九四四年的國共關係〉,〈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一九四六年~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中共「江西時期」與客家的關係(1929-1934)〉,〈毛澤東「江西時期」的主張、作為與1949年中共取得中國大陸政權的關係〉等論文,在學術期刊發表者居多,但亦有未曾在任何刊物發表者。

     

      本書所列論文,參閱引用《蔣中正總統檔案》文件、美國國務院《外交關係文件》、中共官方出版品及文件之處甚多,均屬第一手史料,允為本書特色,尙希讀者留意;亦祈方家先進,不吝賜教。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栗國成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研所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

     

      經歷 

      .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教授

     

      著作

      .史記人物論衡—臧否古人的政治智慧與謀略(台北:翰蘆,2020)

      .三民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

    =====

    目錄

    呂序/呂芳上
    自序/栗國成

    第一篇 清末章太炎與革命、維新兩派的關係
    壹、前言
    貳、庚子事變前,章太炎與維新派的關係
    參、庚子事變後,章太炎與革命、保皇兩黨的關係
    肆、章太炎與孫中山關係的破裂
    伍、結語

    第二篇 中共「江西時期」與客家的關係(1929-1934)
    壹、前言
    貳、1929-1934年中共在贛南、閩西的活動概況
    參、贛南、閩西客家縣份與中共「江西時期」的關係
    肆、結語:由毛澤東江西「反圍剿」經驗,看贛南、閩西客家人與中共崛起的關係

    第三篇 美國與1944年的國共關係
    壹、前言
    貳、1944年戰時國共第三次商談始末
    參、「太平洋學會(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對戰時中美關係的影響
    肆、華萊士(Henry A. Wallace)訪華對一九四四年國共關係的影響
    伍、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來華與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之去職
    陸、赫爾利來華與戰時國共第四次商談
    柒、結語

    第四篇 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
    壹、前言
    貳、「重慶會談」始末(1945/8.28-10.10)
    參、國共華北地區之爭奪
    肆、蘇軍據東北與國共在東北地區之爭奪
    伍、結語

    第五篇 1946年1-4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
    壹、前言
    貳、馬歇爾調處國共關係與政治協商會議有關國民政府「民主化」問題之折衝(1946年1-3月)
    參、1946年5月「國民大會」之延期召集
    肆、結語

    第六篇 1946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
    壹、前言
    貳、1946年5月國民大會延期召集之由來
    參、1946年6月6日東北停戰令頒佈前後的國共爭執
    肆、「非正式五人小組會議」之擬議與挫敗
    伍、張家口停戰問題與國民大會之召集
    陸、結語

    第七篇 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
    壹、前言─抗戰勝利前張嘉璈之略歷及其戰後在中蘇「國民政府接收東北」談判上所顯示之角色
    貳、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第一階段談判(1945年10/13-11/15)
    參、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第二階段談判(1945年12/5至1946年2/1)
    肆、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第三階段談判(1946年2/4-4/30)
    伍、結語

    第八篇 毛澤東「江西時期」的主張、作為與1949年中共取得中國大陸政權的關係
    壹、前言
    貳、毛澤東「江西時期」主張、作為的主要內容
    參、毛澤東「江西經驗」的文字化與理論化
    肆、毛澤東「江西經驗」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的關係
    伍、戰後毛澤東「江西經驗」的複製與應用-以1945-1947年國共華北、華東地區若干戰役為例
    陸、1948-1949年國、共間「遼西」「徐蚌」會戰與毛澤東「江西經驗」的關係
    柒、結語

    第九篇 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
    壹、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發生的根源
    貳、1957年台北「劉自然案」始末
    參、「劉案」宣判後所引發的台北群眾反美動亂
    肆、台北動亂後我政府之處置與美國的反應
    伍、台北朝野及中共事後的若干反應
    陸、〈美軍在華地位協定〉談判與簽訂經過
    柒、結語

    第十篇 1958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
    壹、前言:1958年「台海危機」發生的原因與美國對局勢的評估
    貳、1958年「台海危機」發生後第一階段(8/23-9/4)美國的反應與台、美之互動
    參、1958年「台海危機」第二階段(9/5-9/15)台、美、中之互動
    肆、1958年「台海危機」第三階段(9/16-10/6)台、美、中之互動
    伍、1958年「台海危機」第四階段(10/7-10/23)台、美、中之互動
    陸、結語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528頁 / 17 x 23 x 2.3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