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與冷戰的東亞視野 對臺韓文學的一個觀察

作者: 崔末順
出版社:遠景
出版日期:2021/08/01
定價:420元
遠景
優惠售價
NT$324~359
商品編號: 978957391128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臺灣和韓國,同屬東亞國家,地理上來看固然有一定的距離,但都遭受過日本的殖民統治,且在二戰後的世界冷戰結構之下,也同樣經歷過內戰帶來的民族分裂、長期威權統治和激烈的政治民主化運動等許多類似的歷史經驗。

      本書呈現最近十年間本人在臺灣和韓國文學兩方面既有的研究經驗和成果,共十五篇論文分成三輯來收錄:第一輯為「歷史・現實・文學:文學史的結節點」,皆以歷史性視角探討各不同時期臺灣文學史的焦點議題;第二輯「時代・文壇・媒體:遷移與文壇再現」,集中討論1950、1960年代反共和冷戰脈絡中臺灣文藝雜誌呈現的反共意識形態和文學之間的關係;第三輯「文本・記憶・認知:臺韓小說的比較理解」,以臺韓小說文本為對象,考察從殖民地到戰後反共時期兩國重要歷史議題的文學反映樣貌。
     


    作者簡介

    崔末順


      韓國人,現任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和東亞國家的現代文學,撰有博士論文〈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及〈日據時期臺灣左翼刊物的朝鮮報導─以《台灣大眾時報》和《新台灣大眾時報》為觀察對象〉、〈戰爭時期臺灣文學的審美化傾向及其意義〉、〈1930年代臺灣文學脈絡中的張赫宙〉等多篇論文。
     


    目錄

    序言
     
    第一輯 歷史.現實.文學:文學史的結節點
    第一章
    「五四」與臺灣新文學以及「朝鮮」―
    從《臺灣民報》兩篇小說談起
    第二章
    殖民地自治論與葉榮鐘的朝鮮行
    第三章
    「重建臺灣、建設新中國」之路―
    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
    第四章
    消失的民族傳統、遊離的民眾現實―
    冷戰下臺韓兩國的文學風景
    第五章
    韓國民族文學論的建構及其焦點―
    以白樂晴的民族文學論為中心
     
    第二輯 時代.文壇.媒體:遷移與文壇再現
    第六章
    反共文學的古典詮釋―
    五〇年代臺灣文藝雜誌所反映的民族主義文藝論
    第七章
    五〇年代臺灣文藝雜誌對「五四」的詮釋
    第八章
    錦繡中華―反共脈絡下的中國山河再現
    第九章
    「亞洲基金會」(The Asia Foundation)
    在臺活動與冷戰時期臺灣文學的傾向
    第十章
    外來美學,抑或在地現實?―
    臺韓文學史對現代主義文學的評價問題
     
    第三輯 文本.記憶.認知:臺韓小說的比較理解
    第十一章
    從後殖民主義視角重新閱讀賴和小說
    第十二章
    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
    以〈新興的悲哀〉與《濁流》為探討對象
    第十三章
    心的戰爭―
    蕭金堆〈命運的洋娃娃〉中的戰爭記憶與臺韓友誼
    第十四章
    何謂戰鬥文藝? ―
    以《軍中文藝》(1954-1956)小說的敘事特徵與語言修辭為例
    第十五章
    《悠悠「家園」》與〈忠孝「公園」〉―
    黃皙暎和陳映真小說的歷史認知
     
    結語

    規格說明

    平裝 / 56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