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的邊區

作者:林玉茹 出版日:2007/11/15 定價:400元
遠流
優惠售價
NT$316~349
商品編號: 978957326127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年鑑史學大師布勞岱(Fernand Braudel)曾經指出,歷史學家必須優先考慮空間因素,並提出「地理的歷史」的研究取徑。這種以地理空間為出發點的研究取向,卻是歷史學傳統中較少重視的。事實上,不同區域由於地理環境和天然資源的差異,使得發生於自然界和歷史上的事件對於各區域的影響不一。區域差異及其形構的動態過程,是值得討論的課題。本書即以東臺灣地區此一特定地理空間及其歷史遭遇的獨特性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釐清該地域的特色與內涵以及其在臺灣史研究上的意義。
     
    臺灣東部在自然環境、族群以及歷史經驗與發展上,與西部有相當大的差異,邊陲性格相當顯著。這種特質也使得國家對該地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支配性,國家政策與治理形態影響該地的發展。自十七世紀至今,臺灣歷經荷西、鄭氏、清朝、日本以及中華民國各政權的統治。這些政權有各自的統治基礎和目的,對臺灣島上各地域也有不同的認知和政策。本書即透過國家對東部行政空間的規劃、賦稅制度的施行、漁業移民的移入以及近代化企業的改造等實證研究,論證不同形態的國家治理對於東部政治、經濟發展上的影響。特別著力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殖民帝國如何面對殖民地的邊區,亦即如何制訂位於政治、經濟版圖邊緣的東臺灣的發展策略及其演變。


    作者

    林玉茹
     
      臺南縣歸仁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博士,專攻臺灣社會經濟史、海洋史以及區域研究。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兼任副教授、國立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著作有:《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知書房,1995)、《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聯經,2000);與李毓中合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灣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日文版:東京,汲古書屋,2004)、與劉序楓合編,《鹿港郊商許志湖家與大陸的貿易文書(1895-1897)》(中研院臺史所,2006),並有期刊論文二十餘篇。


    目錄

    【臺灣史與海洋史】系列叢書緣起 3 
    拓墾學術邊地,構築臺灣全貌◎夏黎明 5 
    自序:重返東臺灣◎林玉茹 7 
    導言:殖民地的邊區 15
     
    第一部:國家與東臺灣
    一、國家與行政空間的形構:以臺東縣行政區劃的演變為例(1624-1995) 26 
    二、國家在東臺灣歷史上的角色 73
     
    第二部:清賦與東臺灣 
    三、由魚鱗圖冊看清末後山的清賦事業與地權分配型態 88
     
    第三部:殖民與產業 
    四、戰時經濟體制下東部水產業的統制整合:東臺灣水產會社的成立 124 
    五、殖民與產業改造:日治時期東臺灣的官營漁業移民 163
    六、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 212
     
    第四部:史料與史學
    七、白川夜舟〈臺東舊紀〉譯注與史料價值評介 262
    八、「東臺灣世界」的研究史及史料評估 292
    九、歷史學與區域研究:以東臺灣地區的研究為例 309


    附表 333
    參考書目 378
    圖目錄

    規格說明

    書號:V4906

    裝訂:精裝

    尺寸:14 × 20 cm

    類別:社會科學類

    分類號:552.339

    頁數:416頁

    重量:490公克

    出版社:遠流出版

    ISBN:9789573261278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