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1世紀百大好書
丹麥20世紀最重要獨特的女性之聲.丹麥國寶作家成長文學經典
華文世界唯一直譯中文版.暢銷經典版,隆重上市
這世上有兩個男人,他們
總是與我擦肩而過
一個是我愛的人
另一個他愛著我
〈永恆的三——托芙.迪特萊弗森〉
●讓人戰慄且讚歎的天賦——《紐約時報》●大師級經典傑作——《衛報》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美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選書
★國際媒體熱烈推薦、書評讚譽為丹麥版《那不勒斯四部曲》
來自丹麥的傳奇女作家托芙,在逝世數十年後以《哥本哈根三部曲》在國際間掀起熱潮,並入選《紐約時報》二十一世紀百大好書。托芙被視為影響卡爾.奧韋.克瑙斯高、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安妮.艾諾等作家懺情流派的自傳式寫作風格先驅之一,筆下題材多取自真實體驗,《哥本哈根三部曲》引起的爭議尤甚。她曾在訪談說自己的創作皆是虛構,但在《哥本哈根三部曲》的第一人稱書寫當中,我們確實透過小說般的情節,窺見一位當代女作家的憂傷身影。
托芙.迪特萊弗森是丹麥的國寶級作家,《童年》《青春》《毒藥》分別詮釋一位女性的童年、青年、婚姻階段,由於可獨立亦可串連,被譽為《哥本哈根三部曲》,並公認為其經典代表作。三部曲的主題圍繞在女性的經歷和生活,對複雜的女性友誼、家庭和成長世界的描繪動人而出色。對於創作及實踐自我的熱情,點燃了她的靈魂與生命,一路支撐著她走向人生終點,也為她奠定了傳世作家的地位。三部曲即便只是屬於作家的人生故事,多年後卻仍能在國際間蔚為風潮,讀者也有濃厚既視感,毫無時空隔閡。
托芙在《哥本哈根三部曲》中以驚人的坦率直面自身的苦痛與掙扎。她一生歷經四次婚姻,面對成名後的議論,身陷婚姻、愛情、安全感、家庭、墮胎、欲望及毒癮糾葛的漩渦。《哥本哈根三部曲》以高度戲劇性的真實經歷及強度,和讓人震撼的書寫風格而引人注目——國際書評媒體認為三部曲令人聯想起艾琳娜.斐蘭德的《那不勒斯四部曲》。
她的三部曲取材自她自己的經歷,讀來卻像是最引人入勝的小說。《哥本哈根三部曲》按人生時序書寫,從《童年》開始爬梳她的童年回憶及原生家庭,她在童年時期便展現對寫作的興趣。《青春》則描述她踏入社會後的生活,如何處理愛情及自我實現的困惑。終曲《毒藥》中,她描述四段婚姻的來龍去脈,如何陷入家庭及寫作的兩難困境,以及沉溺毒癮而後戒斷的種種經歷。
托芙熱愛創作,曾說唯有寫作能讓她快樂平靜。她在書裡記錄下的歷程,也是當代女性的獨特聲音。托芙在書末留下了開放式的伏筆,現實生活的她卻嘗試數次自殺,最後在五十九歲殞命——這是她最後,沒有告訴讀者的事。
❖童年❖
出身於哥本哈根的工人階級社區,托芙自幼即感到自己與週遭世界格格不入。她早熟的心思只能被偽裝在童稚的軀體裡,對閱讀及創作的渴望卻已在心中生根萌芽。她意識到自己的內心有一種無以名狀的渴望:有一天,她必須痛苦但不可避免地,離開童年時代的狹窄街道……出於獨特的早熟及敏銳,托芙以詩人之眼窺探生命,記錄了成長經歷中幽微的曲折心徑,包括緊張的母女關係、矛盾的兄妹情感、鄰里間的神祕故事、同齡女孩間的友誼——字裡行間充滿嘲諷及銳利的黑色幽默,讀來讓人揪心卻也感同身受。文辭優美,意象生動,獨特細膩的文風貫穿全書。在本書裡,托芙將童年形容為「一具令人窒息的棺材」,以懺情式的筆觸回望自己的人生,爬梳生命經驗種種源起。以詩意抒情的風格道盡現實中的殘酷,日常生活在她絕美卻疏離的書寫中,呈現出藝術性的衝突。
❖青春❖
出身於工人階級家庭,托芙被迫提前離開學校,開始卑微的低薪工作及曲折的職業生涯。但她渴望詩歌,渴望愛情,渴望真正的生活,也面臨著青春期的陣痛與考驗:艱難的職場文化及勞資關係、情感問題,同時仍然堅定追求創作的夢想。托芙以獨特的詼諧嘲諷風格描述了自己的青春期:她記錄初入社會求職的種種困難,也記錄豐富的青春期生活。從女傭到辦公室的職場見聞,結交男女朋友的趣事,工作之餘參加舞會並報名劇團,卻因意外表現搶走好朋友的風采等等。托芙嚮往愛情,卻不懂得愛情。母親催促著她早日嫁人,深信婚姻才是女人最好的歸宿。但是她明白自己重視寫作更勝於尋找伴侶,極早便認清創作是她的熱情所在,期盼能遇見懂她詩作的知己更勝於墜入情網。她嚮往擁有「自己的房間」,離家憑己之力努力生活,也在追尋自我的路上陷入迷惘。書中對女性徘徊在愛情與自我實現間的情感及心理變化有詳細刻劃。站在前往成人的階段,全書充滿對人生不確定的燥動與渴望,熾烈而美麗。
❖毒藥❖
年輕的托芙儼然已經年少得志,嘗到了成功的滋味。她的著作陸續出版,第一任丈夫正是挖掘她出道的總編輯,人生幾乎一如所願。但是生命的考驗總是突如其來:寫作事業的成功蒙上利用年長丈夫的陰影,歷經情感波折後,與第二任年輕丈夫的婚姻讓她體會了為人母的快樂,也得面對產後憂鬱症及家庭生活等問題,同時繼續為寫作燃燒。她在書中描述了女性兼顧多重角色的艱難:為了保住創作的夢想及愛情與婚姻,她寧可墮胎。妄想贏者全拿的結果,讓她付出慘痛代價——第三任丈夫讓她陷入成癮問題,她沉浸在迷幻感及創作欲裡無法自拔。書中對成癮及戒斷的描述驚心動魄,讓人不忍。第四任丈夫則伴她度過戒斷之路,走向另一段人生。她曾在書裡寫到,寫作是唯一令她感到快樂與平靜的事。她將自己生命裡的疑惑、苦痛、掙扎、快樂,誠實坦率地訴諸筆下。全書真實描繪了一個女人經歷愛情、友誼、野心和成癮的灼熱旅程。
作者簡介 |
托芙.迪特萊弗森(Tove Ditlevsen)
出生於一九一七年,丹麥知名詩人、作家,作品常見於丹麥音樂與電影,亦被選入丹麥小學教材中。成長於哥本哈根的工人階級家庭,童年經歷成為她作品的重心。二十出頭便出版首部詩集,一生著作近三十本,包括短篇及長篇小說、詩歌與回憶錄。女性身分、記憶、童年是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勇於書寫自己的憂傷和痛苦,刻劃人性最深處的禁忌及掙扎。曾獲丹麥文壇最高榮耀金桂冠文學獎(De Gyldne Laurbær)等多種獎項肯定。成年後,反覆與酒精、毒癮對抗,多次進出精神病院,這些經歷則成為她晚期作品的重心。一生經歷四段婚姻,於一九七六年服用過量安眠藥身亡。
她在去世前就已深受丹麥人喜愛,卻直到近年《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青春,毒藥》於國際間出版才引爆全球「托芙潮」,各家媒體大幅報導,被文學評論家譽為「世界遺忘的珍寶」。由於作品皆帶著強烈的個人自傳色彩,也被視為懺情流派的自傳式寫作先驅之一。作品《童年的街》(Barndommens Gade,暫譯)曾被改編為電影,《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青春、毒藥》則是首度被引進華文世界的經典代表作,另有短篇小說集《邪惡的幸福》。
譯者簡介 |
吳岫穎
馬來西亞華人,出生於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在馬來西亞完成基礎教育及二專。1999年畢業於中國南京大學中文系。2001年隨丹麥籍先生移居丹麥。2009年畢業於哥本哈根Gladesaxe幼教學院。目前在哥本哈根的一家托育機構任職。曾在大馬華文報章撰寫專欄。2008年出版《丹麥,生活旅行》,另有譯作《惡童》《哥本哈根三部曲:童年、青春、毒藥》《邪惡的幸福》。
印刷:單色
頁數:400
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