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颱風都不能阻止的熱血任務
兩年來的計畫進一步證實──
每年三月到十月間有抹香鯨群分批來到花蓮海域,
而這裡很可能是牠們生產及育嬰的場所。
「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海上觀察二年記
讓海洋成為我們日常的生活領域
期待有一天,台灣社會接納並認同抹香鯨是我們引以為榮的海洋鄰居,
並以「海洋台灣新地標」的視角和態度來珍視及善待牠們。──廖鴻基
二〇二四年是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為期三年的「拜訪太平洋抹香鯨π計畫」之第二年,因四月初的大地震和之後餘震不斷,造成船班考察的困難,震後近兩個月的觀察掛零。但之後陸續有重大發現,透過這年的觀察注意到,花蓮海域有可能是抹香鯨的育嬰和休息場所。
不論是否被抹香鯨群選為休養生息的場域,我們都該以恆春半島大翅鯨滅絕的前車之鑑,以新時代、新觀點來關注這場西太平洋抹香鯨的發現,來思考我們該如何擁有、如何善待。
名人推薦
管碧玲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
專文推薦
陳致遠 勇源教育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陸曉筠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劉靜靜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永續長
共同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我們習慣於陸域的視角跟決策,《海洋台灣新地標:發現太平洋抹香鯨》帶我們從海洋國家的思維重新看待人與海的關係,在一段段的文字中,看到太平洋抹香鯨的生命故事,也看到對台灣海洋保育的行動…… ──陸曉筠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教授
從第一屆海洋文化獎得主廖老師一個人的海洋文化,到一群愛海人的海洋薈萃,本書豐富了我們對於海洋無比的期待與想像。──黃向文 海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授
跟隨海幫手的航程筆記與心得,彷彿置身大海,與鯨豚同行,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與震撼,更是提醒我們要積極尋求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劉靜靜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永續長
作者簡介
廖鴻基
一九五七年出生於花蓮,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創辦台灣賞鯨活動,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創會理事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目前為海洋大學兼任副教授。多年來致力於多樣海洋計畫,同時以海上生活觀察與感想為核心來創作。
出版作品包括《魚夢魚:阿料的魚故事》、《最後的海上獵人》、《23.97的海洋哲思課》、《遇見花小香:來自深海的親善大使》、《黑潮漂流》、《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大島小島》、《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向海的寧靜》、《飛魚.百合》、《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後山鯨書》等多本。文章入選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曾獲時報文學獎第十六、十八屆散文類評審獎,聯合報讀書人文學類一九九六、一九九七年最佳書獎,一九九六年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第一屆臺北文學獎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獎,第十二屆巫永福文學獎,二○○六年九歌年度散文獎,二○一一年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年度好文,二○一六年花蓮縣文化薪傳獎,二○一八年當代台灣十大散文家,二○一九年吳三連文學獎、二○二二年九歌年度小說獎。
策畫者簡介
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
台灣是一座面對太平洋的群島國,我們是一群關心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的工作團隊,由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帶領,於二○二二年九月成立「花蓮縣福爾摩沙協會」,將執行多樣海洋計畫,讓台灣社會轉過頭來看見並關懷我們的海。二○二三年由協會策畫,廖鴻基等人共同執筆著作《台灣π:發現太平洋抹香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