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樹梢:七棵樹的故事,與一個生態學家的二十年樹冠層研究筆記

作者: 藍永翔
出版社:春山出版
出版日期:2025/05/13
語言:繁體中文
春山出版
優惠售價
NT$432~476
商品編號: 978626747860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在樹冠層展開的旅程
    從臺灣到北美,解開巨木與森林的興衰


      對我來說,爬樹是一個和樹溝通的過程。尤其是當我先鋒攀登(lead climb)的時候,上攀的過程裡在不同的枝條之間轉換,在轉換的過程裡去觀察這棵樹的形態和生態,瞭解他的「個性」,以及他的生命歷程。當我懂的層面愈多,能看出的故事就愈多。
      每一棵樹對我來說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氣質。最早的時候,我是爬上樹看周圍的風景,後來才漸漸明白,樹本身就是一個「風景」。──藍永翔

      從七棵樹的故事展開樹與森林的生命之旅。藍永翔為全球少數的研究樹冠層的科學家,在這些人當中女性更加稀少。從因有趣而開始攀樹做研究,大樹對藍永翔而言,彷彿是她在大地之上真正的家一樣。透過她與臺灣扁柏、臺灣雲杉、錫卡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世界爺與臺灣杉的相遇,我們將從不同角度認識每一棵生長數百年到數千年的巨木。

      這是一本二十年的樹冠層研究筆記。藍永翔從臺灣扁柏開始攀樹的研究生涯,在臺灣雲杉上觀察物候變化,並擴及錫卡雲杉等各種雲杉家族,她深入花旗松的真菌世界,理解壯麗冷杉林的分解與循環,更從世界爺焦黑的樹皮探討林火與氣候變遷的課題,最終並體悟科學溝通的重要性,參與臺灣杉三姊妹甚至全球更多巨木的等比例照拍攝計畫。

      在藍永翔的樹冠層旅程,我們不僅瞭解大樹奧妙的有機體世界,更體會到,森林之美即便只是人的浪漫想像,但也飽含超越人類尺度的生命奧義。在一座森林裡面閱讀生老病死,學習大道循環,原來樹木不僅僅是在活著的時候用年輪書寫著日記,在其死亡之後,故事仍在繼續。

      ★封面所繪巨樹為臺灣扁柏,出現的毬果由上而下為臺灣扁柏、臺灣雲杉、世界爺與壯麗冷杉,其上並可見到附生植物一葉蘭等,且有臺灣扁柏小苗著生。

    專文推薦

      對她而言,這些樹不是等待被歸類、分析與描述的物種,也非拿來抒發己見的「媒介」;這些樹是她曾親暱地相處過的夥伴,是在各種時刻接住她的生命之網,是個語言難以表達的複雜生態系。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永翔的浪漫,正是《旅行在樹梢》最吸引人之處。這本生態寫作除了帶領我們體會攀樹活動的專業冒險,永翔更像是親切的友人,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導覽神祕的樹冠生態系,以及巨木們面臨的環境威脅與保育挑戰。──游旨价/《通往世界的植物》《橫斷臺灣》作者

      永翔的故事始終與樹冠層緊密相連。她像探索未知腐海森林的娜烏西卡,攀登樹頂、傾聽樹幹內的低語、追蹤菌絲與真菌,試圖理解森林的健康與病痛的源頭。本書不僅是一場從臺灣跨越北美、再回到臺灣的生態旅程,更是一次深入樹冠層與真菌世界的動人探索。──林政道/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經由回顧攀爬不同樹種的過程,我們得知一位從事樹冠層研究的年輕學者,如何地從爬樹的菜鳥,逐漸成長為一隻能翱翔在樹冠間的老鳥,以及其間由「看山是山」至「看山又是山」的蛻變。──關秉宗/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

    聯合推薦

      丁宗蘇/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林大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仰望》作者
      徐嘉君/「找樹的人-巨木地圖計畫」主持人
      黃瀚嶢/生態圖文創作者,《沒口之河》作者
      鄒欣寧/《相信樹的人》作者
      (按姓名筆畫順序)
     
      從泥土出發,最終安身於婆娑樹影之間,永翔以獨特視角,引領我們探索臺灣扁柏的幽靜、雲杉林的溫柔、北美巨木的壯闊,乃至微生物世界的奧祕。她不僅是樹冠層生態學家,更是熱愛攀樹的行者,分享樹梢間的生命哲理與情感。──丁宗蘇

      高聳長壽的巨木,我一直覺得他們揣著時間的答案,如果可以像「龍貓」安坐樹梢上,一定能體悟迥異於地面的時空向量。站在樹冠上的攀樹師,豈不就是活脫脫的龍貓?能夠坐在飽含水分的溼潤苔毯上,迎著撲面而來的清風,俯瞰樹海雲海,聆聽風穿過樹梢的聲音……我們對這一切有諸多動畫鏡頭裡的想像。
      而攀樹人也是生態研究者的藍永翔寫就的《旅行在樹梢》不僅是一本超越高度與心念的攀樹誌,更是一堂堂在樹上展開的生物課,甚至還有植物病蟲害課。一新我過去所讀過的各種關於植物、森林的科普著作,讀起來,竟產生與她首次上樹的莫名感受,帶著讀者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這些與她生命緊密相連的物種,透過她的筆與照片,必定也能與讀者緊密相連。
      人類總是抬頭,極目仰望那不可及的上空。在我們還無法輕易攀樹時,很慶幸遇到這本閃著陽光的書,讓我邊讀,心跟著一起在樹冠上晃動著……──古碧玲

      離我們最近的未知宇宙,既不是仰望滿天星斗,也不是泅潛漆黑深海,而是攀上翠綠蓊鬱的森林樹冠層。樹冠層由每一棵大樹綻放枝葉的相連而成,不僅是全球生物能量來源的生活工廠,也是許多大中小微生物的重要棲所。可惜人類不善攀爬的軀體,成為難以探索樹冠層的一大限制。即使我曾在森林系,攀樹的經驗也屈指可數。永翔是在樹冠層度日的研究者,樹上的苔蘚到氣孔間流動的氣體分子,都能如數家珍、瞭若指掌。我總是羨慕她能將我們的未知世界,探索得如此透徹。《旅行在樹梢》是永翔的綠色宇宙航行日誌,歡迎和我一樣爬不上去的各位,透過永翔的文字,打開攀樹學者的精神時光屋。──林大利

      慣於移動於平面地圖的我們,如何想像由樹木與攀樹人共享的,一種垂直的生命旅程?本書以真摯的筆觸,描繪出森林研究幕後,與樹木貼身相處的細膩感受,以及從植物生理到氣候危機,多重尺度的觀察視角,是一本豐富而獨特的佳作。──黃瀚嶢

      因愛上爬樹而決意成為一位樹冠層生態的研究者,作者藍永翔以感性口吻娓娓道來她對樹與森林的鍾情,且任由初衷領她一路從臺灣棲蘭山的扁柏、塔塔加鞍部的雲杉,持續攀往美國西北奧勒岡州的雲杉、花旗松、壯麗冷杉,和所有攀樹人神往的「世界爺」巨杉,最後再度落腳於故鄉的臺灣杉。同時,她也透過科學家的視野,揭櫫不同樹種的特性與它們所面臨的環境問題:病害、颱風、劇烈氣候……她屢屢徜徉、沐浴於樹梢的魔幻時刻,而樹上的時光也如同琥珀般,在回返平地後依然支撐心靈。七場樹梢上的旅行也再次提醒我們:若能找到一個物種,藉以連結世界不同角落,是人類多麼珍貴也幸運的際遇。──鄒欣寧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藍永翔


      一九八四年生,畢業於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森林生態及社會學系,現為奧勒岡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曾就讀臺灣大學森林學系、化學系雙主修以及森林學研究所。專長為樹冠層生態及微生物相,以及溫帶針葉森林病害。二○○五年因緣際會開始攀樹人生,研究老熟林樹冠層,至今二十年仍舊在樹梢旅行。

    繪者簡介

    內頁繪圖:董曉梅 Meg Dong

      博物學愛好者、森林系的叛逃者,公關行銷的老兵,把做菜跟調色當成實驗來做的主婦科學家。原來以為會是一個以口語、文字為工具的溝通者,卻重新愛上繪畫,熱愛用圖像傳遞科學資訊。期待自己能在插畫裡提供一個比較的基礎點、一些嶄新的視角,和重新看事物的可能性。

    封面繪圖.設計:萬向欣

      平面設計師兼插畫家。作品風格以手繪線條為主。作品有《Under 1.0》瀕危動物視力表系列,總統府常設展《臺灣.集》作品展出。《2023倫敦設計雙年展》、《2024臺北文學季》、《2025臺北文學獎》主視覺設計。《菊花如何夜行軍》、《沒口之河》、《控制》(十週年紀念新版)、《橫斷臺灣》、《植物學家》、《電玩的本質》等書籍封面設計。
      IG / @under_1.0  FB / Under 1.0

    審訂者簡介

    陳可萱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臺灣扁柏

    賴宜鈴

      屏東科技大學農學院生物資源博士班副教授/臺灣雲杉

    鄧雅文

      美國林務署太平洋西北地區森林健康保護昆蟲專員/花旗松、壯麗冷杉

    林政道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全書

    =======

    目錄

    專文
    離地五公尺  洪廣冀
    一位浪漫生態學家從樹尖送來的邀請信  游旨价
    一種簡單而明瞭的愛  林政道
    只緣身在樹冠中  關秉宗
     
    自序 攀樹緣起
     
    第一棵樹 臺灣扁柏
    臺灣扁柏是攀樹的起點
    巨觀下的微觀生命:苔蘚與地衣
    腳下也危險重重
    科學之外的魔幻
    第二棵樹 臺灣雲杉
    從臺灣雲杉開始的研究生涯
    臺灣雲杉的物候變化
    臺灣雲杉的生理生態學
    因颱風而崩塌的森林
    臺灣雲杉是心靈導師
    第三棵樹 錫卡雲杉
    長在海邊的錫卡雲杉
    戰爭與雲杉浩劫
    用光達尋找雲杉老熟林
    雲杉的親緣與起源
    在世界各地與雲杉們相遇
    第四棵樹 花旗松
    無法呼吸的樹
    年輪中隱藏的紀事
    瑞士落葉病的生態影響
    樹的年紀與個性
    死亡與演替
    樹的自我防禦
    花旗松的日常奮戰
    第五棵樹 壯麗冷杉
    在樹上衝浪
    森林裡的分解者
    真菌與樹木的關係
    森林循環下的競爭與合作
    第六棵樹 世界爺
    一見就會著迷的物種
    火燒的痕跡
    極端氣候下的野火
    植物的防禦機制
    樹的傷痕就是歷史
    在一棵樹裡面
    攀樹是未知的旅程
    第七棵樹 臺灣杉
    臺灣杉三姊妹拍攝計畫
    溝通是科普的橋梁
    未知的第八塊大陸
    攀樹的倫理
    樹本身就是風景
     
    跋 周而復始──從美國扁柏到臺灣扁柏
    遠渡重洋的災難
    「移民」美國的森林病害
    同為扁柏,不同命運
    在樹冠層旅行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296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