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Yes24、阿拉丁等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榜,一上市立刻再刷三次
★《朝鮮日報》等十多家新聞媒體推薦
★獨家收錄:作者柳泳夏教授給臺灣讀者的繁體中文版序
◎鴉片戰爭後,英國指名要這個只有8,000人的小漁村。因為那是太平洋入口。
◎面積這麼小,為何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因為這裡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表明自己隸屬哪個同鄉會,事業就會被保護,在香港,人際關係比法律更重要。
◎港人想「去中國化」,《國安法》不是導因,1967年六七暴動就已埋下抗爭種子。
現在的香港,普通話多了,廣東話少了!簡體招牌多了,港味小店少了,
講述黑道話事的港片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雖遠必誅的內地愛國電影!
路邊小販賣的《蘋果日報》、《立場新聞》沒了、街道上的六四符號也消失了,
多出來的是《國安法》,和新聞播放前要先放45秒的「國家宣傳影片」。
本書作者柳泳夏,是韓國白石大學中文系教授,
在香港主修中國現代文學理論,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
曾在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任教,也是中國南京師範大學中韓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他留學香港、遊走兩岸三地,三十多年來親眼見證香港的社會文化變化,
本書是他從外國人的「第三眼」歷史視角出發,
從鴉片戰爭、97年回歸到港版《國安法》通過,
香港如何變成我們記憶中的「東方明珠」?如何再次扮演關鍵之地?
◎主權模糊、教育自由,小漁村變全球金融重鎮
從歷史角度看,香港最大缺點是「主權一直很模糊」,
但也因模糊(零關稅),使其成為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第一的「地方」。
創造出香港跳躍式經濟成長的主因,就是「英式教育」,
港英政府當年埋下的「自由之風」,讓香港主要大學至今仍居亞洲前茅。
◎97回歸後,這裡是讓「中國人最快富起來」的地方
中國政府曾派公務員到香港學金融體系,
因為「港式資本主義」世界聞名,成為中國最快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榜樣。
還一年派送7,000萬名中國觀光客刺激消費,振興香港經濟。
直到2000年,「蝗蟲」開始入侵:中國的新人海戰術。
(這是港人對以購物、旅遊、孕婦生產、移民為目的的中國人的貶抑。)
這群人搶奶粉、搶醫院病床、連便利商店的東西也被一掃而空。
此時的回歸,對香港人來說,經濟利益已無法取代實際生活的不便。
◎《國安法》出現:用意識教育,把港民變國民
《國安法》生效後,政治傾向已成人事標準,而非能力。
小學生要接受「國家安全教育」,只為了把香港市民變成中國國民。
後遺症是?至今已有超過3,800位公務員請辭,創下回歸後最高紀錄,
勞動人口也減少約20萬人。
因為只有「愛中國者」才能成為香港領導人。
香港大學建校、省港大罷工、邵氏電影成立、六七暴動、還有
2014年,香港展開79天爭取直選的「雨傘革命」,抗爭活動最終黯然落幕;
2019年反送中運動,雖讓港府撤回《逃犯條例》,卻也衍生出元朗白色恐怖事件。
很多人都在問香港的下一步是?這顆東方明珠如何再次扮演關鍵之地?
這位研究中港臺問題三十多年的學者,給了答案:
當中國政府陷入與外國強權「非我即敵」的經濟困境時,
利用香港地利之便,重新與世界經濟接軌,也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名人推薦
作家/蔡珠兒
國際獨立記者/楊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