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

編者: 林芝如, 鄧紹宏
出版社:新銳文創
出版日期:2025/09/09
語言:繁體中文
新銳文創
優惠售價
NT$417~461
商品編號: 978626732676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簡介

      《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收錄十二篇橫跨世代與領域的學術論文,展現台灣電影研究豐富且多元的面貌。作者群多為活躍於台灣及海外學術界的電影研究者,研究主題涵蓋殖民地電影、台語片、台灣新電影、華語文藝片與實驗影像,並關注影展、女性影像、物質文化與新媒體實踐等議題。全書共分四大主題:

      跨文化多語實踐:探討日治時期的電影辯士、台語片中的孤兒角色,以及文藝片中的女間諜人物,描繪他們在殖民與戰後脈絡中創造的文化混成和政治張力。
      物質與環境:從傀儡、機車、風等元素切入,聚焦影像中的非人視角與物質環境,重新定義在詮釋學之後、身分政治以外、人類世當中的電影研究。
      作者的美學與政治:回歸作者論,以美學視角分析白景瑞《台北之晨》的影音實驗、侯孝賢《風兒踢踏踩》的後設意涵,以及楊德昌《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等早期作品中的性別形構,展現文本細讀的魅力。
      實驗與影展:從影展和美術館的多元空間,到錄像創作和散文電影的多媒體實踐,思考電影如何以不同身分──藝術品、商品、數位物──流通於戲院之外,連結邊緣族群並進行社會介入。

      本書以電影研究「在」台灣為思考出發點,強調「在」字所代表的地緣、歷史、文化與學術場域,既是存在也是動態過程,展現跨學科、跨世代、跨地域的台灣電影研究,同時藉由回顧數十年電影研究歷程,致敬沈曉茵教授的學術貢獻,體現世代傳承的知識對話與深厚情誼。

     

    作者簡介

    主編/

    林芝如,臺大外文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與媒體研究所畢業,目前就讀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媒體學院博士班。論文研究當代中國電影節放映與影迷文化。

    鄧紹宏,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學系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含環境人文及媒介理論,正在撰寫的專書關注華語地區礦物採掘其影像和敘事的美學和政治。亦曾發表多篇關於東亞媒介文化及環境的論文,成果見於電影研究、文化研究、亞洲研究、人文地理等領域的國際期刊。


    作者群/

    王君琦,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主席、文化研究學會祕書長等。

    阮鳳儀,台灣電影導演。臺大中文系學士,美國電影學院導演碩士。編導首部長篇電影《美國女孩》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第3屆台灣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劇本。

    沈曉茵,美國康乃爾大學戲劇博士,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林文淇,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及文學院學士班合聘教授,曾任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財團法人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為《放映週報》和《電影欣賞學刊》的催生者。

    林書媺,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唐葆真,任教於雪梨大學電影系,芝加哥大學電影研究暨東亞研究雙聯博士。

    張真,美國紐約大學電影研究學教授,亞洲電影媒介教研計畫創始主任,「真實中國」(Reel China)電影雙年展創辦人。

    陳慧穎,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電影研究所,現為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亦從事獨立策展、撰稿、訪談及翻譯。

    葉月瑜,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博士,現為香港嶺南大學文學院院長暨林黃耀華視覺研究講座教授。

    閻望雲,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學院博士候選人,研究關注博物館/美術館中的電影史學和影像展覽史,亦為獨立影像工作者。

    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傳播藝術博士,香港嶺南大學數碼藝術及創意產業系名譽教授。

     

    目錄

    前言/鄧紹宏、林芝如

    【跨文化多語實踐】
    第一章 觀影空間中的邊界:殖民地台灣的辯士與語言界域性(1926-1933)/林書媺
    第二章 泰山及其他孤兒:台灣的去殖民通俗劇/張真
    第三章 玉女登場:聲名狼藉的文藝/葉月瑜

    【物質與環境】
    第四章 傀儡之用:能動的盛器(近松門左衛門、李天祿與李香蘭)/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
    第五章 台語片摩托車日記:《危險的青春》的拓撲與地誌/鄧紹宏
    第六章 電影戴面具:《風的故事》的泛靈形上學/唐葆真

    【作者的美學與政治】
    第七章 《台北之晨》:白景瑞出師不利?/沈曉茵
    第八章 再多看兩遍:侯孝賢《風兒踢踏踩》的後設醚味/林文淇
    第九章 鞏固二元差異論:再探楊德昌早期作品中的性別形構/王君琦

    【實驗與影展】
    第 十 章 從錄影帶到數位物:散文電影的多樣媒體實踐/閻望雲
    第十一章 變動與變遷:金馬獎與華語電影的跨國想像/林芝如
    第十二章 在印度,我們說故事―專訪育甘塔電影集社創辦人之一蒂帕‧譚拉傑(Deepa Dhanraj)/陳慧穎

    《電影研究在台灣:跨世代對話》後記/阮鳳儀

    圖像授權
    作者簡介

    規格說明

    規格:平裝 / 346頁 / 14.8 x 21 x 1.7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