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人們自十五世紀以來既存的迷思。大家普遍認為,重大科學突破出自哥白尼、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到愛因斯坦。其實在望遠鏡被發明前,人們早就以肉眼進行天文研究。地球上各地區也都有泛科學的文明足跡,例如美索不達米亞、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和埃及天文學家都曾建構天文觀測站,啟動宇宙的探討。甚至西元前一五○~八○年就有類比計算機的概念被提出,用於計算特定日期的太陽、月亮和行星位置。現代科學發展,其實仰賴世界各地不同文化間的思想交流,這本書說明了這個事實。科學可以不斷進展而且影響人類文明,重點在於學理發展過程被有系統地以學術論文呈現與保存,為什麼人們認為科學的起源來自歐洲,這是主因。直到近百年,華人世界才有所認知。這也告知我們,對創新發現必須文字存載且公開揭露的重要。——林俊良|中興大學副校長、電機系講座教授
一本具有地緣政治文化觀點的全球科學發展史。——林敏聰|臺灣大學物理系特聘教授
當前有個令人難以捉摸又感到尷尬難解的現象,也就是科學及政治之間經常地共謀。這聽來頗令人震驚,但本書提供了好多精彩故事呈現這些多樣關係,原來種種震驚不過是歷史日常。——張國暉|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如果科學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那肯定不該是歐洲人獨享的。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摒棄了意識形態、政治、國族和傳統文化帶來的諸多成見後,許多亞洲國家都在基礎科學研究上,愈來愈有能力發表更多品質和數量上更具競爭力的學術論文,並且也快速地在科技和工程領域上交出傲人的成績,讓我們發現超英趕美並非神話。這本好書也讓人見識到,在實證科學的萌芽中,來自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知識和發明,其實都一再對科學大力助推,讓我們更有信心未來會再扮演無比關鍵的角色!——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以現實政治對抗的角度分析科學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當前科學史所忽略的資料案例。行文聲調雖然激動亢奮,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另類科學史。——劉怡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ISBN:9786263537217
叢書系列:科學人文
規格:平裝 / 544頁 / 14.8 x 21 x 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 應用科學> 科技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