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作者: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
原文作者: Mary-Frances O’Connor
譯者: 孟令函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23/03/04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99元
臉譜
優惠售價
NT$316~349
商品編號: 978626315254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曾經關係親密的重要他人永遠地離開我們,那種撕心裂肺之痛,彷彿把一部分的自我也帶走了。失業、失戀、失愛、失親;「失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許多人人生產生重大轉變的起點。你是否曾受失去摯愛的悲痛折磨,每天睜眼只想大聲嘶吼:

    這一切、到底、何時才會結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指引。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悲傷,科學家們得以更精細地觀察腦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行為、情緒在人類傷慟時產生的變化。了解這一切的你也將更有能力做出對的選擇,陪伴大腦走過這必經的哀悼之路,帶著心裡所有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最重要的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主導權。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近二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作者簡介

    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
    2004年取得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完成心理神經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現為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持該校「悲傷、失落和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GLASS) Laboratory),研究悲傷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
    成長於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現居陽光明媚的亞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規格說明
    • ISBN:9786263152540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4.8 x 1.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