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由內而外,自我定義
網路書店崛起之後,買書直接就在你家樓下的便利商店取貨,每一位實體書店經營者苦心思索的,無非是如何吸引讀者上門?「溫度」是最常被掛在嘴邊的話,於是書店老闆不再躲在書堆後面,必須笑臉迎人(當然臭臉也是一種個性),書店裡經常舉辦活動……,還有呢?
書店的硬體空間,必然也是重點,走進書店的客人可以觸摸紙本、欣賞書籍的陳設,接過店員遞給你的書,享受著被書環繞的時光,這和網路上將書放入虛擬購物車的感覺大大不同。空間之美,當然是吸引人的條件,美國娛樂網站Flavorwire還評比了「世界最美的書店」。而網路社群時代,打卡更成為一種顯學。「美」似乎成為書店的必要條件,而這不禁讓我們思考:美究竟如何定義?
曾任職誠品、中央書店,及籌辦中國方所書店的資深書店人羅玫玲,首先為我們介紹了各式的書店評比,以及幾家的「最美的書店」。而何謂「最美書店」?她卻援引日本雜誌《建築知識》某期專題「世界最美書店的製作方式」,認為不過是「美好、務實且日常的書店」。至於她心中最美的書店,則是小五那年,獨自搭車到重慶南路的東方出版社,在成排書櫃前挑一本改編的世界名著,找個角落,坐下看書。事實上,那也是我難忘的畫面,小學時,我也曾在此翻讀一本又一本的亞森羅蘋。
而播客「都市人啦」除了懷念小時候巷口的小書店,長大後則著迷於「溫羅汀」裡的書店,喜歡獨立書店的多元性,期待都市可以擁抱書店。
《閱讀的島》編輯樂心,則介紹全台四個非典型閱讀空間——森雨書房、禾炚、志美圖書室、給孤獨者書店,從游牧創作到店中有店,誰說書店只能是你想像的樣子?
接著由北到南——位於城市中央的「川流之島」,藏身於「臺北記憶倉庫」場館之中,前身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是一幢磚木混合的洋式建築,本身就是歷史建築,修復的過程更是講究工法,絕對吻合我們對美麗書店的定義,推薦路過北門的朋友一定要去走走。
而位在北投,由北藝大劇場設計學系畢業成員創立的「山峸二手書店」,則是一間超過九十年的老紅磚屋,並將「劇場」的故事性元素運用在空間環境裡。他們說書店是一個流動的場域,實體上是書籍的買賣交易,意象上是知識與經驗的交流。書是主角,如何讓書被觀看?是書店在空間上的思考。這個概念,不正如劇場?
坐落於板橋浮洲,台灣藝術大學旁的小巷裡的「書店」,同樣也是一家二手書店。除了建築物本身借用了大自然的元素,更透過書,以及不停歇的藝文活動,來增添城市的美感。
帶有鄉間景色的「晴耕雨讀」,多年來在龍潭深耕,書店主人傳達著與自然共處,親自動手做、返樸歸真的生活模樣,保持著自在簡單的生活節奏,這便是他們的書店美學。
而位於苗栗鄉間合院的「淺山綠」,坐落於小山丘上,四周是稻田與綠樹,光是看到照片,便覺得時間慢了下來,讓人懷念起舊時光:白天在稻埕上曬蘿蔔,晚上則納涼、讀書的美好生活。
來到彰化,我們則要介紹兩家都與藝術相關的書店。「青青的島」主人寫詩,同時還發行獨立刊物與製作文字明信片,接著又賣起書來,在他們小小的島嶼上,試著讓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可能。
而位在花壇的「有此藝說」,因為店長白天在國小教美術,店裡則充滿了各種美術教具:陶胚、轆轤、玻璃窯,還有3D列印機、電腦與平板。因為從事美術教育,他們認為美是尋求理解與被理解、是尋求可以對話的語言與共鳴。
這幾年嘉義的獨立書店個個辦得有聲有色,彷彿會黏人,新書店「渺渺書店」便一再被盛讚,主人真心愛書,讀著她的文字,你真會覺得她有妖術,這家書店有妖術!
而成立七年的「勇氣書房」,位於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我曾經造訪,當時主人一個人身兼賣書、煮咖啡,且店裡正舉辦著活動。文章中她描述一趟溯溪行,交織著書店開店以來的種種艱辛。我必須說主人豈止要有勇氣,還要有許多力氣啊。
最後,我們來到坐落於屏東市勝利星村的「繫.本屋」,這個老眷村區大概聚集了屏東最多的獨立書店,本身是獨立書店,也是飲食研究室的「繫.本屋」,認為選書和飲食都是一種美學展現。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97
印刷: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