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閱讀第54期 就有了光(2020.11)

劇場閱讀 季刊
ISSN:2078–0516
定價:澳門幣/港幣80元整、新台幣 360元

發行日:2022年11月
出版及發行:澳門劇場文化學會
地址:澳門媽閣街三十六號中山新邨第三座十樓D座

電郵:macautheatre@gmail.com
網址:www.macautheatre.org.mo
Facebook/Medium:劇場閱讀
澳門劇場文化協會 但當今天「沉浸」如新型第四面牆美學現身,並自覺或不自覺地與現實種種會合之際,也別忘了抽身,問,光從何而來?為何而引?
優惠售價
NT$324~360
商品編號: 9772078051000-5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劇場閱讀第54期 編者的話

    文/吳思鋒

     

    與契訶夫劇作《海鷗》互文的一部澳門電影,《海鷗來過的房間》片段之一。在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的後台,離公演前不到兩週,從飾演妮娜到扮演躺在地上一動也不動,具有高度「象徵」意味的海鷗的演員何一唱(林上飾),裸露的上身掛著翅膀,落寞地倚牆等候。再下一個鏡頭便是何一唱衝出劇場,在南灣奔跑的畫面之前的這個場景,把即將的暴烈暫時安靜了下來,我不知道在那當刻,究竟只使用了場地的日光燈,還是仍低度地打上了光,但它成了我記憶這部電影的一個核心形象、意象。

     

    《海鷗》如楊澤所說:「實際上,它卻是契訶夫一步步緊扣戲劇與生活,更準確地說,心靈,語言與生活的各種落差反差寫出來的。」在同一屋簷下,曾為作家的周迅生(黃栢豪飾)與一心投入表演的何一唱,各自面對現實與慾望、心靈與語言的反差,彼此的慾望終究無可疊合,竟也隱隱然投射了當下澳門的光與暗。

     

    今天遍佈各地的人工照明設備,其實不過百年來歷史,文學作家保羅.波嘉德在其著作《夜的盡頭》說道:「全世界夜晚最明亮的地方非北美洲與歐洲莫屬。將近三分之二的美國人、歐洲人已不再經歷真正的暗夜(我指的是自然黑暗的夜晚),而且幾乎所有人都居住在有光害的地方。」我曾居住過的農村小鎮,入夜後往與住宅區背反的田園旅道步行,便可見螢火蟲出沒,不知道這不是「真正的暗夜」的微弱證明?這樣的暗夜並非全然漆黑。有光。

     

    在法國思想家巴舍拉的眼裡,現代路燈的光應該拙於舞蹈,絲毫不如燭火。至少在劇場,以花蓮太巴塱部落為根據地的冉而山劇場,每每在工作坊、演出前後升起篝火,讓我們還記得火有自己的神話,以及精靈般的躍動姿態。

     

    從電氣燈具到3C螢幕,人造光源的普及,應然影響我們對於光的凝視。劇場有光的魔法,啟蒙有光的象徵,從視覺延伸到體感,如何在室內的劇場或戶外的環境鑿光,遂揭開了本期的序幕。但當今天「沉浸」如新型第四面牆美學現身,並自覺或不自覺地與現實種種會合之際,也別忘了抽身,問,光從何而來?為何而引?

     

    《劇場.閱讀》2022年11月
    Vol 016.Issue 54.就有了光

    編輯室
    真正的暗夜/文:吳思鋒

    專題:就有了光
    ❑杜國康、陳冠霖對談燈光設計/記錄:劉沁、編輯部

    ❑光是夢,暗亦是夢 — — 和創作者瓦旦、以新的聊/文:盧宏文

    ❑捕光捉影

    觀念比技術重要/文:鄭冬

    生命體的光/採訪:編輯部;記錄、整理:林筱倩、編輯部

    ►攝影

    許斌、鄭冬

    ►觀點:舞蹈錄像

    ❑影像啟發的身體 — — 專訪「跳格 — — 香港國際舞蹈影像展」策展人葉奕蕾(Elysa Wendi)/文:王昱程

    ❑旋開想像的邊界 — — 訪「Rollout澳門舞蹈影像展」/文:卓早言

    ❑舞蹈影像 — — 在多重空間中的碰撞與實驗/口述:彭筱茵;整理:林筱倩、編輯部

    ❑故事與慾望身體:葉名樺的「SHE」如何召喚形象?/文:王柏偉

    讀書

    偽生活語言的慾望洋流 — — 《適切的表演》讀後/文:林乃文

    ►故事

    火/文:雄仔叔叔、圖:范世康

    關於《劇場.閱讀》

    《劇場.閱讀》季刊創刊於2007年,十多年來立足澳門,連結世界華語劇場發展,採訪華語劇場共同議題,展開劇場與社會的跨界思考,並分別從創作、記錄、閱讀等不同面向,邀請各地劇場工作者、評論人撰寫專欄,一起「思考劇場.閱讀時代」。

    網上訂購請至:
    http://bit.ly/paf-order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