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觀點ACT 第85期

原民場域.當代轉換 藝術的原民性與困惑的多元性 Indigenous Fields,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s: Indigeneity in Arts and Confusions in Plurality
藝術觀點 ACT85期 原民場域.當代轉換 藝術的原民性與困惑的多元性
優惠售價
NT$170~188
商品編號: 4712977743373-83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這個專題的構想,源自於2020年幾個重要的原民當代藝術展演和論壇。首先是呂瑋倫在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策劃的「靜寂的盛典: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性別視鏡」三個系列:「迷園」、「她鄉」與「夢所」,以及後續在花蓮文創園區舉辦的論壇「未盡的群像:原住民社群中的性別重影」;然後是年中在屏東美術館盛大開展,由徐文瑞和伊誕.巴瓦瓦隆(Etan Pavavalung)策劃的「未來潮: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以及後續的相關參訪和書寫;最後是11月底在三間屋實驗聚落舉辦的「原民性、當代藝術與人類世論壇」,由張恩滿、蔣偉光和Nakaw Putun擔綱發表。

    與此同時,瀞瑩和瑋倫也持續參加一些原民當代藝術的採訪書寫和觀察員計畫,我個人也受邀參與2020年Pulima藝術節「mapalaktnbarah路折枝」六個系列策展計畫的顧問工作。這些如藤蔓快速滋長的線索,交纏互生,使我們決定為此刻的原民當代藝術,留下一些宛若經緯線交織的思考絮語。

    最後,在瀞瑩、瑋倫與我共同討論的脈絡下,我們增加了原民當代藝術歷史向度的林育世、潘小雪的思考對話,以及當代原民創作歌謠出版評論的徐睿楷、行為藝術與劇場創作評論的吳思鋒,影視方面則邀請了參與「合力組裝米克斯」展覽以作品《國家童話》解構吳鳳神話的Skaya Siku,以及剛剛出版《拉流斗霸:尋找大豹社事件隘勇線與餘族》的藝術家高俊宏。期待讓《藝術觀點ACT》首度策劃的原民當代藝術專題「原民場域.當代轉換:藝術的原民性與困惑的多元性」,能夠在藝術類型與策展創作的思考層面上,臻於廣度上的平衡和深度上的新穎。

    在此,我們把文章的敘述主題和類型做了重新的梳理歸納,最後形成了五個單元,來呈現「原民場域.當代轉換:藝術的原民性與困惑的多元性」此一專題。這五個單元分別是:「原民藝術.未完成」、「場域轉換.原民性」、「路徑交錯.時空軸」、「困惑多元.跨性別」與「越山渡河.紙上展」,共有大約八萬字的篇幅和相關圖像檔案。

    首先,「原民藝術.未完成」的五篇文章,呈現的是策展與評論人林育世陳述2000年前後「台灣原住民現代藝術中心」的成立始末與未完成的發展。策展人潘小雪從1993年到2012年在花蓮的多樣在地串聯行動方案,特別是2009、2010年「原住民藝術工作者駐村計畫」的長遠影響。策展人Nakaw Putun動人地敘述了她的「迴返部落」的漫長歷程,以及她在中間的多重身分轉換。藝術家策展人伊誕做了相當精彩的神學思辯,將他成長與心繫的台24線與「大山地門」方圓15公里場域,與他的創作思考做了緊密的結合。最後是策展人徐文瑞闡述了「原民性」的三重思辯面向:歷史的、生態的與哲學的原民性,以及他近年關切的「土牛溝」所突顯的當代原民性認同困惑,為「原民未來潮」提出了宏觀的藍圖。

    其次,「場域轉換.原民性」有四篇文章,透過徐睿楷的當代原民歌謠蒐集、蔣偉光的當代原民樂舞編導、吳思鋒的肉身隱蔽身體展演評論、Skaya Siku針對「吳鳳神話」在影視構作上的解構歷程,呈現出在不以視覺界面為中心的種種藝術界面與場域中,原民性的多元表現與困惑所在,跳脫了美術館的場域「困惑」,而更大程度上呼應了原民當代藝術的多元潛在力量。

    第三部分「路徑交錯.時空軸」雖然只有兩篇文章,但由於高俊宏和張恩滿都是屬於當代藝術領域「計畫型創作」中的佼佼者,兩者透過交錯的路徑探索,以肉身的踏查、介入衝突場域、跨族群對話、烹調與部落復振組織行動,對應著性質各異、變化萬端的當代原民時空軸,可以說是島內與島外、男性與女性、身分的曖昧、非展示與展覽聯結的典型創作者案例,難能可貴的是,兩者對於自身的創作處境的自我陳述,皆富含深度自我反思的特質。

    第四部分「困惑多元.跨性別」或許不能說是當代原民藝術最主流的觀點,卻無疑是整個專題中最具有挑戰性與尖銳性的「當代原民性」提問。在呂瑋倫的策劃下,八位對話者分別就「排灣族社會中的女性創作」、「當代部落中的同志經驗」、「原住民藝術中的身體創作與性別認同」三個部分提供了自身的經驗與看法。王昱心、武玉玲和Lanyun Vavulengan討論了八八風災前後的排灣女性處境,與伊誕先前的陳述形成了直接的對照,其反顯出來的是,「迴返部落」對於女性而言,在社會內部必須承受多麼複雜的壓力,與隨之而來創作上令人意外的猛烈出口。Apyang Imiq、Yukan Yulaw兩位講者更進一步,對比式地陳述了部落中的同志經驗,把他們面對打排球、打獵、傳統男女分工、文學書寫、女性支持和出櫃的不同處境,做了非常清晰的身體性屬文化與認同內在動力的梳理。最後是林安琪、瀞瑩與瑋倫切入正題,直視原民藝術中的「身體創作與性別認同」問題。瀞瑩在此提出了本專題的副標題「困惑的多元性」這個概念,認為周旋在女性、同志、酷兒張力中的身分認同,與在女性、同志、酷兒困惑中不斷探尋出路的多元性,或許才是當代原民藝術中特有的藝術姿態,也是瑋倫所謂「重返肉身」的第三空間藝術的根本動力來源。

    最後,是「越山渡河.紙上展」。接續著「路徑交錯.時空軸」的兩位創作者以行動為優先的實踐方法,在瀞瑩策劃的紙上策展「繪.路」中,我們特意選擇呈現豆宜臻與Posak Jodian這兩位年輕女性藝術家/行動者在作品(展覽與紀錄片)之外的相關手稿、圖表、場勘影像與草稿,以此突顯創作者持續性的探尋、等待、摸索或偶然遭逢等過程。在本專題的數篇文稿所隱隱指向的「未竟」語境中,這些創作者所發散的軌跡與行動能量,也許亦許諾著某一種原民藝術實踐的未來性。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