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鄉村研究 第十五期 2020.12

《臺灣鄉村研究》第15期 Taiwanes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作者:王驥懋 主編 出版社:台灣鄉村社會學會 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ISSN:1729-1402 ISBN:9771729140001 出版日期:2020.12.30 200元
優惠售價
NT$170~188
商品編號: 9771729140001-1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臺灣鄉村研究》第15

    Taiwanese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作者簡介

     

    台灣鄉村社會學會

    以研究鄉村社會及鄉村發展現象、問題與策略,協助會員增進鄉村社會相關知識與技能,提昇鄉村發展之品質為宗旨。

     

    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以教育、傳播及行銷之整合性多元觀點來推動農業推廣工作,除了本會例行性之會務,如:協助會員辦理農業推廣事項、發行電子報、刊行農業推廣書報等以外,也辦理實務性方案之推廣工作,如:參與農會推廣創新業務輔導,協助台灣各區改良場推廣人員教育訓練、協助縣市政府建置食農教育機制及提供策略輔導等;另外,學會亦定期或不定期辦理重要之農業推廣學術研究工作,包括:主辦或協辦國際及國內學術研討會、承接各種類型學術研究計畫及調查研究,在在都是為了促進農業推廣在學術及實務領域方面之發展為首要任務。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本系發展宗旨在於培育「農業跨域人才、創新傳播菁英」,特別致力於將「農業」與「消費者」、「社會大眾」的互動連結。學術領域具有跨領域科技整合之特性,著重以行銷、傳播相關理論與方法,應用於農業生產、人類生活與社會永續發展等多元面向。

     

    內容簡介

     

    臺灣鄉村研究本期共收錄了三篇研究論文兼具理論以及實踐意涵,李幸玲的文章聚焦在高中食農教育課程發展與實踐,討論當前高中跨領域食農課程設計的執行困境以並提出具體建議;萬尹亮的研究則以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為研究主軸,探討多元並存的另類食農消費系統,如何建構新的經濟主體以及消費實踐;最後,黃銘豐以及彭立沛的論文,則是關注新興的眾籌契作的參與意願。簡言之,這三篇論文對於台灣如何反思既有的農糧生產系統,在教育、理論、生產等面向,都值得讀者深入閱讀。

     

    內文試閱

     

    〈主編的話〉

     

      2020年對於人類社會而言,是個很難忘懷的一年。從2019年底開始,Covid-19病毒開始在全球擴散開來,到2020上半年,隨著全球化的足跡,病毒開始往義大利、英國、美國、印度以及非洲蔓延開來。隨著2020年底將近,歐洲許多國家開始進入第二波疫情高峰,英國也正式宣佈了第二次封城。誠如法國學者Bruno Latour所言那般,一個我們看不見的病毒,卻在一夕之間導致全球的飛機航班停飛、貨輪停駛、全球經濟停擺的狀態。然而,Covid-19更重要的意涵乃是令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生產食物的方式。

      事實上,在過去數十年間,所謂人畜共通疾病(Zoonosis)爆發的週期愈來愈短,例如1997年在香港爆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以及2009年的豬流感(H1N1病毒)到2020年的Covid-19等。專門研究流感病毒變異及傳播的演化生物學者Rob Wallance即指出,事實上流感病毒的變異,在西方的集中化養殖場(Concentrated animal feeding operation)當中最容易出現。而愈來愈多的鄉村社會學研究也告訴我們,人畜共通的傳染疾病,是社會和物質的共構結果,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愈便宜、快速(just-in-time)的動物蛋白質來源,就更加依賴集中化養殖場,而愈大型化、集中化的養殖設施,就是創造出愈多讓病毒變異的條件。Covid-19提供一個讓我們重新思考生產糧食的機會。而台灣鄉村社會學的發展,也同樣反思整個工業化農糧生產體系的發展。

      本期共收錄了三篇研究論文兼具理論以及實踐意涵,李幸玲的文章聚焦在高中食農教育課程發展與實踐,討論當前高中跨領域食農課程設計的執行困境以並提出具體建議;萬尹亮的研究則以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為研究主軸,探討多元並存的另類食農消費系統,如何建構新的經濟主體以及消費實踐;最後,黃銘豐以及彭立沛的論文,則是關注新興的眾籌契作的參與意願。簡言之,這三篇論文對於台灣如何反思既有的農糧生產系統,在教育、理論、生產等面向,都值得讀者深入閱讀。

    主編 王驥懋

     

    〈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的轉變:消費行動配置的觀點〉/萬尹亮

     

      另類食物運動批判工業化與市場導向食物體系,並試圖拉近生產和消費的關係以追求食物的生態與公民價值。台灣先是出現消費合作社和社群支持型農業,而近年出現上下游和食通信等新的類型,以報導和故事連結生產者和消費者。本文延伸既有的個案研究,思考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發展中,對消費者行動的期待為何,消費者行動的轉變有什麼意涵?

      本文運用行動配置概念,分析四個案例對食物的界定、如何框架消費者行動和組織行動者的互動。以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和樹合苑為例,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第一階段讓消費者治理另類市場,並重新建構和連結日常實作。第二階段,本文用上下游新聞市集和雲林食通信為例子,說明他們如何以另類市場支持報導和故事,吸引消費者以購買產品支持生產者。

      行動配置的檢視,顯示另類食物運動從治理和實作社群,轉而發展消費者的論說和體驗社群,多種消費行動並存和互補。這樣的轉變和多元並存,反映的不是新自由主義消費者承擔倫理責任、個人化的集體行動,而是凸顯了社群運用工具治理另類市場、重構生活實作,並建構新的經濟主體和語言的多重努力。而這樣的轉變也讓我們進一步追問,食物運動的政治和權力的行動配置可能。

     

    關鍵詞:食物運動、另類市場、行動配置、實作、新自由主義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ternative food movement

    in Taiwan: an agencement perspective

    I-Liang Wahn

     

    Alternative food networks (AFNs) seek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to resist industrializing and market-oriented food system. In Taiwan, the alternative food movement has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types of AFNs, from consumer cooperatives and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to online platform and food magazines that use news and stories to connect farmers and consumers. This paper builds on existing case studies, and reflects on meaning of the changing expectation of consumer action in AFNs. It uses the concept of agencement to analyse four AFNs emerged in different period between 2001 and 2017. It compares a consumer cooperative, a famers’ market, an online platform and a food magazine, analyzing how they define food quality and value, frame consumer agency and organ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rmers and consumers. The analysis reveals how the cases constructed a community of governance, of food practices, of articulation and affection. These communities, the paper argues, reflect not the neoliberalization of alternative food movement, but the experimentation of distinctive devices for building diverse food economy. They illustrate the use of devices to enable consumers to govern alternative markets, to reconfigure food practices, to articulate food issues and to share food experiences and affection. The paper concludes by reflecting on the need to political agencement of AFNs.

     

    Keywords: alternative food movement, market, agencement, practices, neoliberalism

     

    目次

     

    《臺灣鄉村研究》第15

     

    主編的話

     

    【研究論文】

    高中食農教育課程發展與實踐

    /李幸玲

     

    台灣另類食物運動的轉變:消費行動配置的觀點

    /萬尹亮

     

    坪林茶農參與眾籌契作意願的影響因素與其效果

    /黃銘豐、彭立沛

     

    《台灣鄉村研究》期刊邀稿

    《台灣鄉村研究》投稿須知

    《台灣鄉村研究》編輯委員會組織章程

     

    英文目次

     

    Contents

    No.15 December 2020

     

    Words from the Editor-in-Chief

     

    Research Articles

    Practice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Food Agricultur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Abstract

    Hsing-Ling Le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lternative Food Movement in Taiwan: An Agencement Perspective

    Yin-liang Wan

     

    Identifying Factors Influencing Tea Farmers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rowdfunding for Contractual Farming and Its Effects in Pinglin

    Ming-Feng Huang, Li-Pei Peng

     

    Notes to Contributors

    Manuscript Preparation

    The Chart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JRS

    規格說明

    ISBN9771729140001

    叢書系列:台灣鄉村社會學會 台灣農業推廣學會

    規格:平裝 / 112 / 23x15.6 x 0.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