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 1897-1962),法國哲學家與文學家,被視為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的先驅。對「二戰」後的法國思想界影響甚深,激發了傅柯、德希達、羅蘭.巴特等哲學家,傅柯稱其為「我們這世紀最重要的作家」。在「一戰」期間,巴塔耶信仰天主教,是虔誠的信徒,還曾立志成為神職人員。但他後來陷入信仰危機,遂拋棄天主教信仰,開始過起與天主教徒截然不同的生活。一九二八年以筆名洛德.奧歇(Lord Auch)推出小說《眼睛的故事》,後以《情色論》廣為人知。他的作品被認為大膽揭露人性的深層欲望,前衛的概念至今仍犀利無比,在讀者腦內植入最切膚的顫慄體驗。
小說家、文學研究者朱嘉漢爬梳巴塔耶著作與生平軼事,編譯巴塔耶經典文章與詩句,以清晰易懂的筆觸,為讀者架起一座通往巴塔耶思想的橋樑:「我期待這本書任何平易近人、方便理解的部分,能引導人們進入巴塔耶更難以理解、晦澀、令人困惑的領域。而閱讀巴塔耶最簡單、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面對他,直接感受他帶來的感官刺激、觀念範疇的瓦解,以及巨大的抒情能量。」
作者簡介
朱嘉漢
「我也在巴塔耶的文字碎片中,慢慢拼湊起自己。」
1983年生。曾就讀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班。現為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寫小說與Essays。著有長篇小說《禮物》、《裡面的裡面》。
「巴塔耶最吸引我的,還是他語焉不詳的句子、戛然而止的敘述,還有令人心碎萬分的吶喊,戰慄不已的狂喜狀態。這些理論難以解釋的、私密的、陌生的聲音,反倒是我會反覆閱讀巴塔耶的原因。換句話說,在找到清晰的方式系統性地解釋巴塔耶的思想後,我更珍惜他無法輕易被理論化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