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書籍《微光一逆境中的生命》以十五篇詳盡訪問,包括過來人、前線社工、醫護人員及藝術工作者等,從多個不同面向呈現澳門濫藥者的生命歷程、目前處境及所遇到問題。在這個繁華都市中,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書介】
(原文刊於: https://www.library.gov.mo/zh-hant/aboutus/library-publications/periodical/city-and-book/books-and-the-city-13/13-chapter04)
說是薄紗還不夠貼切,倒不如說是蓋住傷疤的膠布,來得更赤裸。作為一件不想被重提,羞於啟齒的往事,大部分的濫藥問題當事人,在接受兩位作者採訪時內心時刻處於強烈碰撞中,既矛盾又撕裂。如若問你:對濫藥者的印象是甚麼?相信標籤八九不離十:男性為主、墮落、不思進取抑或是活於社會底層。
翻開《微光》,刻板印象被掃光,這些當事人有不少是女性,也有家庭條件不錯不愁吃住的,更有渴望改過上進奮發的……
那麼,這種刻板印象有影響作者的寫作立場嗎?在採訪前和採訪後,作者對書中濫藥者的印象有產生變化嗎?
路家說其實沒有太大改變,那是因為她和J都是通過劇場演出而認識其中大部分的當事人,而那時並不知道他們的背景,合作久了,發現他們特別有才華,心思細膩,特別敏感。自然而然地,即使知道了他們的過往也並不驚訝。因為有着這種慢慢認識了解彼此的過程,訪問者和受訪者之間少了隔膜,也少了偏見。所以我們看到的書本內容,就比較客觀和更能袒露心聲了。為了更多角度呈現這一邊緣社群的故事,書本推出的同時,也有刻畫同樣主題的紀錄片《往事重提》面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結合着看,從他們的貼心追訪報道片段中,更立體地了解這一族群。
"很遺憾,未能把家長這一環放到書中”,兩位作者異口同聲地說。
濫藥者從戒毒中心走出來之後,很多都需要面對要隻身一人走向社會的問題,家長和親人的角色缺失,造成了他們的反復和絕望。
在採訪的過程中,同樣困難重重,不但當事人不願再挖瘡疤,他們身邊的家長也大多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