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探討的不只是風格與美感,
更是當代社會文化的縮影與歷史痕跡。
中環下車,以古銅色的聖佐治大廈為方向指示上班路線;
塞入觀塘,尋找地標性的圓筒形九龍麵粉廠打卡拍照;
油麻地拐彎,發現信義真理堂宛如挪亞方舟在城市中航行——
漫步在城市,歷史建築散落四周,等待我們發掘、理解再愛上。
25幢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
25個不同時空發生的社會故事,
即使都有日倒下,
我們可否趕及在拆卸以前細意聆聽?
// 此書其中強調的重點是,建築的討論不只是純粹風格特色的分類,更是文化的物質化縮影,呈現歷史抽象的一面。例如書中在討論聖佐治大廈時,形容在其「摩登外表下,是一層層的香港開埠發展史」。
學者追溯聖佐治大廈的歷史,它最初為聖佐治行,源於香港最早期的填海工程,以英國守護神治命名,屬愛德華時代巴洛克建築風格。後來二戰結束,建築也隨經濟發展改建為聖佐治大廈,強調垂直性,理性科學的呈現,是現代化摩登大廈的早期代表,其古銅色的外牆設計在當時相當獨特典雅,書中提到:「聖佐治大廈無論在形態、技術及理念上,都是香港商業高樓建築的先行者之一。」
在作品的序言中,作者提到是次所挑選的二十五個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優先考慮僅存的建築物,尤其是即將清拆或受威脅的現代建築,其中包括政府計劃重建的廣播大廈,還有於一九年拆卸的和記大廈。另外,書中也細心解構紅磡體育館的結構挑戰與嘗試,或是粗獷主義美學的葵興東海工業大廈,一窺工業區的設計與功能。從這些建築論述中,除了追溯香港建築的歷史,也能好好地反思現代空間設計。//
-- 黃靜美智子 @ 香港<明報周刊>
本書特色
近年日漸醒覺的保育意識,令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再次成為公眾討論的焦點。在這些建築慢慢消失的今天,本書希望能夠透過記錄和研究,為這些早期香港建築保留血脈,為未來的香港建築設計發展提供賴以維生的養分和脈絡
以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作為引子,透過深入淺出的方法,邀請廣大讀者了解香港建築的現代史
平裝 / 208頁 / 15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