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莫昭如,香港著名「文化人」。
七十年代始,他在香港參與文化活動,與友人創辦雜誌《70年代雙周刊》,受新左思潮影響,以安那其主義作辦刊宗旨,高舉反資、反殖和反官僚。他又以半文化工團、半集體社群的形式組織社會行動,介入當時種種社會事件,企圖改變英殖統治下各種不公義的社會現象;同時,他與友人亦關注中國大陸,批評毛派共產主義,關心文化大革命下的人權狀況。後來「70年代」終告解散,但莫昭如的社會行動並沒有中斷。他採取藝術活動──主要是戲劇──的形式,繼續介入社會,貫徹其國際主義,既抗拒資本霸權,也抗拒國族專制,努力以文化藝術為香港社會開拓可行的第三條道路。
過去半世紀,莫昭如在香港推動安那其社會運動。本書循此論述,但視野不限於歷史陳說。
2014年雨傘運動後,香港對自身身份認同和未來路向的思考變得前所未有地緊急,可是,一直以來對香港的研究和討論不多,一旦需要作深刻而廣泛的討論,才發現話語資源嚴重短缺。本書希望:通過追溯莫昭如的安那其藝術社會運動,說明香港在七十年代開拓出自成一派的左翼社會運動傳統。這傳統一方面對抗着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英國殖民主義,同時亦反對毛派共產主義。
本書希望此論述能為相關的香港討論提供話語資源,開拓新角度,有助其他研究,以探討雨傘運動後香港本土、親中及對英殖懷舊等意識形態的產生、流向和互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慧儀
香港浸會大學翻譯課程副教授,研究範圍為中國内部跨文化關係及文化多元現象。著作、編輯書本包括Ink Dances in Limbo: Gao Xingjian’s Writings as Cultural Translation、Chinese Shock of the Anthropocene: Image, Music and Text in the Age of Climate Change (co-edit) 等。
平裝 / 280頁 / 12.8 x 19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