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 Pamiętnik i inne pisma z getta

作者: 雅努什・柯札克 Janusz Korczak
譯者: 林蔚昀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20/07/01
定價:480元
Net and Books 「我在。我有重量。我有意義。我可以。我會。」 「我活著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愛我、讚嘆我,而是為了行動、為了去愛。」 「我有義務照顧這個世界。」
優惠售價
NT$380~419
商品編號: 978986989901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我在。我有重量。我有意義。我可以。我會。」
    「我活著的目的不是讓別人愛我、讚嘆我,而是為了行動、為了去愛。」
    「我有義務照顧這個世界。」
     

      他背負黑暗,穩穩向光移動,
      在絕望中奮力做該做的事,
      去愛,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動。
     
      隨柯札克遺筆,深入從容就義傳說後的現實,
      掀開悲慘幽暗的帷幕,凝視歷史現場的累累傷痕,
      見證絕境裡他如何直面當下,沉穩思考,堅定行動
     

      兒童人權之父雅努什・柯札克,畢生關注兒童人權與教育,是當代兒童教育先鋒,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即依其理念制定。他是醫師、作家、教育家、社會運動者,也是猶太孤兒院院長。二戰期間,他婉拒外界救援,與收容的孩童在華沙猶太隔離區相伴,最終一同被押運往滅絕營而喪生。他和孩子們遠去的身影,是世人對其最強烈、深刻的印象。然而,除了前衛的教育論述、英雄式的悲劇結局,我們還認識柯札克的什麼?
     
      《柯札克猶太隔離區日記:兒童人權之父最後的回憶錄與隨筆》,收錄柯札克離世前三個月在猶太隔離區斷續寫下的日記,以及人生最終三年隨筆記下的文字。由這些零碎紀錄,他本人與猶太隔離區的樣貌,突破悲戚模糊的歷史印象完整浮現。
     
      年逾六十的柯札克書寫當下艱困的日常,也回溯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壯年歲月。我們看見一位傳奇人物立定志向的起點、為信念戰鬥的一生,讀出貧困、飢餓、病痛、死亡在黑暗裡徘徊,看到記憶中慈愛善良的他,經受挫敗時也流露出尖酸惡毒與絕望迷茫——我們凝望他支離破碎的一面,也見識與所有人一樣不完美的他,在動盪不安中怎麼去愛、去感受,如何為孩子、為實踐理念,不斷思考,持續行動。
     
      1942年八月,押解猶太人的德軍走向孤兒院大門。柯札克暫且擱下筆,日記再也沒有寫完。未完的文字鋪往死亡的幽暗路,而他踩踏苦痛前行的腳印裡,留存著向光明的掙扎、堅持與想望。
     
    本書特色
     
      柯札克研究專家 Marta Ciesielska 註釋,波蘭文學史學家 Jacek Leociak 導讀,作家/譯者林蔚昀波蘭文直譯——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親筆記下的最後歲月,跨越近八十年,繁體中文重現。
     
      揭開英雄傳說、悲慘故事的帷幕,面對真實的歷史,看見柯札克在困境中為所應為的堅持與深思,見證遭遇重重打擊的凡人身心,如何成就不凡之事。
     
    名人推薦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作家)
      波蘭女孩台灣男孩 蜜拉士愷(創作者)
      花亦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所專任教授)
      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特聘研究員、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前召集人)
      蔡伯鑫(精神科醫師、作家)
      ——誠摯推薦
     
    好評推薦
     
      「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這本書,在死蔭幽谷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鼓舞讀者們見賢思齊,努力在大愛成聖的道路上勇往邁進!——陳建仁(中央研究院院士暨特聘研究員、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前召集人)
     
      這本書像是小說,也像詩,在逐漸拼湊出那個遙遠世界的過程裡,死亡的陰影總存在某處,但真正照亮的,是每一個真實生命的片刻連結。——蔡伯鑫(精神科醫師、作家)

     

     

    作者簡介

     

    雅努什・柯札克 Janusz Korczak

     

      本名亨利・哥德施密特(Henryk Goldszmit),1878(或1879)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環境優渥的猶太家庭,是知名兒科醫生、作家、教育家、社會運動者,為兒童人權與教育奉獻畢生,被譽為波蘭兒童人權之父。

     

      幼時所見貧民窟兒童困境,使柯札克很早便關注兒童權益;少年因家道中落,他以家教工作養家,此時期也開始發表教育類文章;自華沙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即被徵召到日俄戰爭前線爲軍醫,令他體會戰亂給孩童帶來的痛苦。1912年,柯札克就任猶太孤兒院「孤兒之家」(Dom Sierot)院長,經營孤兒院期間,他推行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還開設「同伴法庭」讓孩子學習自治。二戰時,他婉拒外界救援,於1942年陪同收容的猶太兒童前往集中營,和孩子一起遇難。

     

      柯札克之教育觀點被視為當代兒童教育潮流先鋒。1979年適逢其百歲冥誕,聯合國將該年定為「國際兒童年」。1989年通過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有逾兩百個國家簽署,其精神即源於柯札克的理念。柯札克年少便投入寫作,著作甚豐,本書以外的代表作品有《如何愛孩子》、《麥提國王執政記》、《當我再次是個孩子》等。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年生,臺北人。長年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島》、《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等作。

    規格說明

    平裝 / 420頁 / 14.8 x 19.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