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土地上生產出來的殖民地文學與後殖民文學,都帶著強烈的跨界特質。所謂跨界,絕對不是以某種霸權的價值為中心,而是不同帝國文化在島上傳播時所產生的混融現象。跨界是一種對話,也是一種主體重建。收在這本論文集的重要議題橫跨了小說、詩、戲劇、電影,並包括了女性、同志、左翼,以及東亞的文化交流。這樣的議題,正好為台灣文學做了最好的定義──這個小小的海島,既是本土文學的載體,也是東亞國家在文化上相互對話的媒介。
編著者簡介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
吳佩珍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崔末順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邱雅芳 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
劉正忠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君琦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王婉容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教授兼國際事務處國際長
四方田犬彥 電影.比較文學研究者
導論/陳芳明
上海的異質空間:以1920年代的左翼小說為例/郝譽翔
日本占領下的上海與女性問題:從女性雜誌《女聲》讀者欄與上海女性文學來看/吳佩珍
「重建台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崔末順
說故事的人:聶華苓三生「影像」的潛主題/邱雅芳
傾訴•換位•抽離:瘂弦的複合式抒情/劉正忠
翻譯的公共:愛滋•同志•酷兒/紀大偉
進退之間:90後台灣同志電影的再現政治/王君琦
現代性的美學反叛和社會反轉的當代實踐:晚近台灣戲劇在社區的公民藝術行動方案評析/王婉容
台灣人的三位父親:吳念真、王童、陳映真/四方田犬彥(Yomota Inuhi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