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電影四十年之際,十四位作者,二十則給未來世代的觀影備忘錄。
台灣新電影——台灣電影史上眾聲喧嘩、光芒四射的時代。這場電影運動一般被認定始於一九八二年的《光陰的故事》,如今四十年過去了,多年來被視為過去式的「故事」仍繼續發揮影響力,而仿若停留在歷史性的「光陰」更超越時空限制,來到此時此刻,迎臨不遠未來。
◎
主編者簡介
林松輝
國立台灣大學文學士,英國劍橋大學碩士、博士。曾於英國里茲(Leeds)大學與艾瑟特(Exeter)大學任教逾十年,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2016)、《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2021),最新英文專書為 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2022)。
孫松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丨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編有《蔡明亮的十三張臉: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面孔》(2021)等。
作者簡介(依篇章順序)
譚以諾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現為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電影、香港電影、創意工業及文化政策,現撰寫一本關於香港獨立電影的專書。
林松輝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中文學術專書包括《蔡明亮與緩慢電影》、《膠卷同志:當代中華電影中之男同性戀再現》,最新英文專書為Taiwan Cinema as Soft Power: Authorship, Transnationality, Historiography。
陳潔曜
北藝大電影碩士,巴黎七大電影研究博士,研究過程獲兩屆世安美學獎。創作曾獲優良劇本與自由文學獎,入選柏林影展Talent Campus。現為獨立研究者、自由撰稿者、法文翻譯。
汪俊彥
康乃爾大學劇場藝術博士,國立台灣大學華語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開設跨領域人文、華語劇場與文化批評等課,研究領域為劇場與表演研究,並長期擔任表演藝術評論台評論人。
陳亭聿
喜歡採集真實故事並將之編排成可傳播的創作,享受文化積累與轉譯過程,做過電影推廣企劃、獨立撰文與研究接案工作,以及社會文化類紀錄片的企劃、採訪與編導職務。
孫松榮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藝術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電影與當代藝術,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
謝以萱
從事評論與策展工作。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碩士,《紀工報》主編、台灣影評人協會成員。參與台北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桃園電影節等選片。
Yawi Yukex
養了一隻貓,看任何影展都只會先看有什麼族群相關電影,來自苗栗山上的泰雅族影評人,對漢人社會從來不樂觀,但至少還有希望。
林怡秀
當代藝術、影像評論相關出版品編輯、議題企劃及作者,現為自由評論人、文字工作者。主要書寫方向為台灣當代藝術及影像美學研究,亦關注在當代遷徙與文化現象中的歷史遺痕。
孫世鐸
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電影裡的人權關鍵字》系列叢書共同作者,做以藝術和電影為方法的教師與兒少培力以及政治工作。
王萬睿
高雄市人,英國艾克斯特大學電影學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台灣電影史、影像美學與文學轉譯。
目錄
圖錄
推薦序 一個小跟班/小記者眼中的台灣新電影|鴻鴻
推薦序 歷史的復返——回首台灣新電影與探詢新的解讀|迷走
推薦序 你/妳與其他所有人的記憶都算數|張亦絢
推薦序 探舊如新的電影考古,及其恍惚|張世倫
導論 台灣(新)電影:未來的未來|孫松榮、林松輝
【跨時空的電影浪潮】
【跨媒介的美學系譜】
【跨族群的影像歷史】
【跨世代的性別抗爭】
【跨音域的眾聲喧嘩】
【跨越新電影的歷史書寫】
附錄:年表|黃令華、蔡曉松、林姵菁、孫世鐸整理
附錄:影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