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1755:改變人類歷史的大地震

作者: 讓-保羅.波瓦希耶
原文作者: Jean-Paul Poirier
譯者: 翁德明
出版社:無境文化
出版日期:2019/09/18
無境文化 1755年諸聖節的里斯本大地震,有如一扇歷史心鏡,震災摧毀無數民宅與教堂。盼藉由此書讓讀者在回顧曾經劇烈影響歐洲近代史的地震經歷之餘,能夠更多維地映照臺灣,期許臺灣社會也能慢慢找出自身面對地震、災難、乃至於面對自然之道。
優惠售價
NT$301~331
商品編號: 978986960179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1755年諸聖節的里斯本大地震,有如一扇歷史心鏡。震災不僅摧毀無數民宅,許多宮殿教堂也化為瓦礫,望彌撒的信徒傷亡慘重。這座虔信天主教、也是歐洲當年最繁華的都城,歷經震波、海嘯與火勢的輪番蹂躪,幾成廢墟。

      里斯本怎麼會遭逢如此嚴厲的劫難?對廣大信眾而言,這無疑是上帝的意旨,但懲罰的對象及罪狀為何,卻眾說紛紜。這是啟蒙哲學的世紀,對於這些秉持理性思維的哲學家而言,如何在一個理性之光普照的世界中說明惡之存在,則成為不同陣營思想家爭辯的問題。他們提出的種種自認合理的詮釋,即是特定時空的心靈寫照。從中亦可看出歐洲一元思想的特性,無論是宗教上的一神信仰,還是貫徹哲學體系的理性思辨,皆是如此。

      本書分為七個章節,作者首先由倖存者家書、報刊文稿等函件,描述當時的人眼中的災難始末,並以現代地震科學史的脈絡,重新審視大地震理論成因、救援措施和城市重建計劃。接著,作者概括性的介紹受大地震啟發的各類型文學作品,再對歐洲宗教界的反應進行分析,從哲學面呈現大地震如何影響樂觀主義與「世間之惡」的時代論戰;最後,作者透過比較不同地點與現代同等嚴重度的地震,解讀古今面對災變時的態度。

      「求生」與「共生」,是本書面對地震的兩種書寫視野。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近年在「求生」的地震防災知識或許逐漸深入各類教育現場,然而,地震事件的文史面向卻往往被切割開來,地震科學歸科學、地震文學歸文學,遑論去理解地震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如果失去對劫難與防災求生思考的人文深度,便容易忽略另一種與地震「共生」的路徑。

      今年(2019)適逢921大地震二十週年,而本書是迄今為止,臺灣唯一同時涵蓋里斯本大地震之科學與人文面向的法文直譯專論。我們希望藉由出版這本書,讓讀者在回顧曾經劇烈影響歐洲近代史的地震經歷之餘,能夠更多維地映照臺灣,期許臺灣社會也能慢慢找出自身面對地震、災難、乃至於面對自然之道。

    =====

    作者簡介
    讓 - 保羅.波瓦希耶(Jean-Paul Poirier)

      法國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Institut de physique du Globe de Paris)榮譽教授、法蘭西研究院之科學院(Académie des sciences)院士。在地球物理以及地震相關研究領域皆有卓越的學術創見及著作。身為物理學家,他對於地球以及地震的思考也涉及人文思想的範疇,打破固有的藩籬,探索自然與文化間的關係。

    譯者簡介
    翁德明

      巴黎第四大學法國文學博士。重要著作有《古法文武勛之歌【昂密與昂密勒】的語文學評注》、《中世紀法文音韻的源頭與流變:以第九至第十五世紀之文學文本為例》。重要譯作有《玩笑》、《被背叛的遺囑》、《簾幕》(以上米蘭•昆德拉);《昨日之島》、《艾可談文學》、《倒退的年代:跟著大師艾可看世界》(以上安伯托•艾可);《聖尼古拉的把戲與皮耶爾•巴特蘭律師的笑鬧劇》、《再見吾后》、《一代妖后:潑糞刊物裡的瑪麗•安托奈特》、《裸人》等。

    =====

    目錄

    引言|深入思辨地震歷史,是身處地震國度的人生必修課
    潘昌志(科普作家/《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副總編輯)

    導論
    第一章|同時代人眼中的里斯本大災難
    第二張|大地震的因與果
    第三章|災後情況
    第四章|受大地震啟發之文學作品
    第五章|歐洲宗教界對大地震的反應
    第六章|里斯本大災難以及樂觀主義論戰
    第七章|里斯本大地震之遺緒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255頁 / 14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