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徐頌贊的學術論文集,收錄了從2013 年到2019年創作和發表的學術文章,以及主題相關的報刊文章、演講稿和紀念文。總體而言,這些文字都是圍繞「漢語基督教的本土實踐和跨文化對話」這一核心議題而展開。雖然,這些文章的論述風格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內在的關懷是相通的。這份相通的關懷,就是將基督教與中華文化與社會的關係,視為「他者」與「我者」的關係。它們同時是彼此的「他者」,各從對方身上汲取經驗和他者視角,展開融「他者」入「我者」的交涉過程,進而形塑出新的實踐主體──「漢語基督教」。
圍繞「漢語基督教的本土實踐和跨文化對話」這個核心,作者試圖從中國與西方、本土與全球、傳統與現代等角度,來分析基督教在華人社會文化脈絡中的本土生成與演變,包括跨文化交流、融合民間生活、塑造知識階層、參與公共社會等方面的經驗,並且從歷史、文學、宗教學、人類學的跨學科維度,分為四個部分來反思基督教的中國社會處境和跨文化對話。
作者簡介
徐頌贊
青年學者、作家。1993年生於浙江寧波,2017年獲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碩士學位,台灣神學院2017年度「馬偕研究學員」。著有《時尚宗教學》(三民書局),《中國加利利的歌聲: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台灣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神明考古學》(南京大學出版社)。
曾在《台灣宗教研究》、《景風》、《文化中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世界日報》、《台灣教會公報》、《中華讀書報》、界面新聞、China Source等發表文章,在「澎拜新聞」開設專欄,已發表十多篇學術期刊論文,並被收入海內外多本論集。
曾獲得「中國少年作家盃」全國一等獎,國立政治大學「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台灣宗教學會「紀念蔡彥仁教授學術著作獎」,美國杜克大學「雅歌文藝獎」佳作獎。曾在台灣宗教學會、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美國普度大學等發表學術論文或公共演講。
目錄
推薦序:再一次的跨越/ⅩⅠ
自序:我研究基督教的初心與反思/ⅩⅢ
壹、文本與詮釋:基督信仰的跨文化對話
明清之際的跨文化對話:以利瑪竇《二十五言》為中心/3
佛耶對話的「慾望」議題:以《成唯識論》卷五與《保羅書信》的對讀為例/35
貳、詩歌與社群:基督教本土化的內在理路
「漢語讚美詩」的生成:以中國基督教的本土化為視野/59
唱新歌與宗教動員: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的互動生成/77
塑造福音景觀:當代中國的福音歌手、選秀讚美詩與廣場歌隊/103
參、局內與局外:政教關係與本土實踐
中國家庭教會知識分子的社群認同與象徵建構:以成都為例/123
密契與聖約:華人敬虔傳統的民主化詮釋/145
「呼喊」的生成與演變:以一九八〇年代的浙江地區為例/171
肆、隨筆與演講:在中國處境理解「信仰」
當中國人的現代處境和信仰相遇/197
自由花栽於彼岸土:宗教改革的東亞迴響/209
共戴此天:天主教耶穌會與中華文化的碰撞與對話/213
人是被光照的微塵:紀念蔡彥仁教授(1956-2019)/231
對話徐頌贊:中西文化比較視野裡的「宗教」與「學術」問題/243
後記:在風險世界裡,走向「他者」與「我者」的互動/259
參考文獻/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