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 漫畫的文化研究

作者:李衣雲
出版社:稻鄉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
定價:280元
ISBN:9789866078200
稻鄉
優惠售價
NT$216~239
商品編號: 978986607820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文化是人類內部精神的一種展現,其中漫畫是深具普及力、卻長期被壓抑的圖文結晶。漫畫用點與線,塑造出突破平面次元的「空間」與「氛圍」,其表現形式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體系,而文本指示更在與讀者互動時,形成解釋的共同體。

    本書試圖透過上述三個面向剖析漫畫的形式,站在這個形式的界定上,梳理台灣漫畫文法系譜的變化,探究漫畫在台灣的出生、中斷,以及現在台灣漫畫的再生與倣效。

     

    目錄

    導言:漫畫展演的探求(代序)

    第 1 章 漫畫的起源—變形、象徵與符號化
    1-1 前言:獨特的圖文結晶
    1-2 漫畫的軸心—符號化與變形
    1-3 符號化的表現:表情
    1-4 文圖互現的敘事與情狀
    1-5 從靜態二次元到流動連續性
    小結:漫畫的語言體系和文法

    第 2 章 流動的文法體系—點線與文字的文化差異
    2-1 前言:符號共識下的解讀空間
    2-2 人神的降臨和殞落: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
    2-3 連續性表現的結構:畫格關係
    2-4 美日漫畫的客觀敘事與情感連結
    小結:漫畫表現與文化展現

    第 3 章 漫畫符號體系的解釋共同體—漫畫的讀者介入與二次創作
    3-1 同人誌的發展與探討
    3-2 漫畫的符號表現:二次創作的角色識別
    3-3 符號間關係的形成:二次創作的「配對」
    3-4 閱讀的表現:文本的空白與讀者的介入
    小結:文本侷限下保留的詮釋自由

    第 4 章 漫畫文法的表現系譜—台灣漫畫的斷裂、吸納與再生
    4-1 台灣漫畫的文法體系?
    4-2 日治時期的漫畫:原生與傳入
    4-3 1950-1960年代初:初生到定著
    4-4 1960年代:發展與斷裂
    4-5 1970年代後:「少女」登場與吸納再生
    4-5-1日本漫畫文法的影響:「少女」的登場
    4-5-2日本漫畫文法體系的吸納
    小結:失落漫畫的島語╱嶼
    結語:漫畫文法的共享與流動
    附篇:日本女性漫畫中的少年愛與 Boy's Love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