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從何時開始?有什麼意涵?
制服如何成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
本書揭開「制服帝國」的身世之謎。
制服是許多人成長的共同記憶,也是最令人難忘的身分印記。臺灣人從什麼時候開始穿著制服?卡其制服從何時開始流行,讓臺灣在戰後戒嚴時期成為卡其制服帝國?回溯日治時期,臺灣人在日本的統治下,逐步換穿各式標準服裝。
在日治初期二十年間,臺灣各級學校的制服百花齊放,日籍學生著和服,臺籍學生穿長衫,原住民穿「番服」,呈現多元雜糅的面貌。一九二○年代以後殖民政府強化控制力,洋式制服與當時流行的洋服同步,逐漸成為官方認可和推廣的學生制服。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制服也因應戰爭的需求與氛圍,而有「國防色」(卡其色)和「迷彩裝」式的學生制服。
透過本書的描繪,制服具體而微地成為我們可以辨識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作者也觀察到,日治時期學生制服的變化,與日本的殖民政策、教育制度、民間社會的服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制服的配件、學校對制服的服儀檢查、當時制服的價格、購買力,以及各個角色對於制服的觀感,也是本書關心的面向。想看看母校在日治時期的制服是什麼樣子?一百年前臺灣學校的制服款式,都將在本書中呈現。
各界推薦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許雪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許佩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蔡錦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劉揚銘(制服文化研究者、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簡介
彭威翔
臺灣花蓮人,畢業於臺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國小教師。從小對於歷史有莫名興趣,年紀漸長,偶然機緣下進入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就讀,關注的面向開始聚焦於臺灣這塊土地。由於在教育現場服務,因此將重心放在啟發學生對臺灣歷史有更多的興趣,以及更多面向的認識。
目錄
導讀/呂紹理
自序
第一章 細說從頭──制服的起源
◎制服的意義
◎洋服.制服與日本
洋服的傳入/學生服裝
◎清代的學生模樣
臺灣漢人的服裝/清代的教育與學生服裝
第二章 未定著的學生服──從混亂到萌芽(1895-1919)
◎無方針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飾
殖民地初體驗/摸索中的草創教育/從頭到腳的轉變:剪辮與解足
◎從混亂到萌芽的學生服裝
領臺初期的混亂(1895-1910)/逐漸萌芽的學生服(1910-1919)
第三章 同化下的轉變──迅速流行的洋式制服(1919-1939)
◎向內地看齊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向內地看齊/內地延長的教育政策/普及、流行的洋服與中西混搭的臺灣服
◎制服的成形(1919-1930)
洋式學生制服的迅速流行
◎邁入成熟(1930-1939)
第四章 戰時的統制──迷彩風的學生服(1939-1945)
◎皇民化下的統治、教育與社會服裝
成為皇國子民/皇民化運動下的學校/和服.改良服.國民服
◎統制的迷彩學生服
第五章 微觀下的制服面貌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機構與師範學校
高等教育機構/師範學校
◎中等教育:男子中學校與高等女學校
男子中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學校
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
◎初等教育:小學校與公學校
小學校/公學校
第六章 校園制服面面觀
◎先生們的打扮
男先生的服裝/文官禮服/令人稱羨的文官服/女先生的服裝
◎與眾不同的原民生
統治者眼中的原住民/原住民的教育政策/服裝改善與學生制服
◎不可或缺的小配件
頭頂上的學問:學生帽/學校的象徵:校徽
◎第二套服裝:運動服
腳踩學生鞋
第七章 制服的穿著與規定
◎制服哪裡買、哪裡取得
賢妻良母必備:裁縫課程
◎CoCo知多少:制服的價格
◎制服何時穿?
服儀檢查/校規處置
後記:日治時期臺灣人對制服的觀感
學校的立場/輿論的看法/裁縫業者的處境/順從?反抗?:學生的想法
附錄:臺灣學校制服沿革年表
註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