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悲傷不是病: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

作者:艾倫‧霍維茲、傑洛米‧維菲德 Allan V. Horwitz,Jerome C. Wakefield
出版品牌: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7-05-10
左岸文化 ◎此書為絕版書籍,歡迎選購 ◎然庫存量較少,依實體書店展架而定,敬請見諒
優惠售價
NT$296~328
商品編號: 978986572750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在憂鬱症蔓延的時代,我想找回勇敢悲傷的權利」
     
    2007年美國出版協會最佳心理學書籍
    回顧二十世紀憂鬱症發展的重要反思之作
    精神科醫師許欣偉、吳佳璇專業推薦
     
    憂鬱症是當代最多人接受治療的精神疾病,每年有十分之一的美國人受到此疾病的困擾,四分之一的人都曾在某個人生階段受它折磨。各界人士大聲疾呼,憂鬱症已經是導致世人失能的主要原因,各地的學校與診所都在設法找出患者,急著從少數幾樣症狀進行診斷,希望及早發現憂鬱症,避免發展成更嚴重的狀況。
     
    本書兩位作者認為,憂鬱症確實存在,也會嚴重到需要醫療介入,但從盛行的精神醫學觀念來看,許多正常的悲傷感受都被歸類為異常的經驗。
     
    1980年代第三版DSM的出版是一個里程碑,在心理衛生實務上,醫生開始從各種症狀診斷憂鬱症,比如長達兩週的心情沮喪、食欲不佳、疲倦等等。作者認為,這個診斷系統根本上就有問題,因為它沒有考量到症狀出現的脈絡。作者強調,內在失能導致的異常反應,以及外在環境造成的正常悲傷,兩者完全不同。然而,在目前DSM的分類系統下,我們根本無法區分兩者,所以一些令人失望的事件所造成的常見情緒低落,比如失業或失戀,都會被誤診為憂鬱症。
     
    為了完整述說這個現象背後的歷史,作者引用了兩千五百年來與憂鬱心情相關的文學、醫學與社會科學著作,明白指出DSM診斷系統的核心問題,同時解釋,即使它有諸多限制,為何能達到目前無可動搖的地位。作者也從人類健康與疾病的演化談起,生動地帶讀者從正常與失序的情緒來認識憂鬱症。最後,針對近三十年來精神醫學診斷變革與實務問題,作者想要提醒社會大眾,憂鬱症固然困擾我們的身心,但觸發症狀的社會、人際、環境因素,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規格說明

    印刷:

    頁數:416

    裝訂:平裝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