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經有一千多種稻米?毒魚的魚藤也能做農藥?
義民祭的「聖火」和奧運有關?無國籍者如何在異地求生?
以跨學科觀點探索人文與社會,
重新思考群體、文化與環境間的關係!
★ 22位人文學者的研究薈萃,開創新時代書寫觀點。
★ 跨地域﹑跨族群﹑跨物種,以5大輯重新編纂對文化的深度思索。
本書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二十年的精華呈現,透過多位學者的研究,看見人文領域對於社會的關懷,並透過不同質地的書寫搭建對話橋梁──從理論思索走向實踐,也在實踐中看見文化的多元,並藉以思考跨域精神。
書中研究包含人與環境的關係,如日治時期的米種政策、魚藤種植計畫,並闡述工業化如何一步步將土地改造為其剝削的對象;而人們又如何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種種議題時,不斷地在行動中反思並凝聚集體意識,找回人與人、人與其建構的環境、人與環境中其他物種所共構的關係,達到尋求「多物種正義」的可能。
同時,也藉由爬梳族群的遷徙、移動、甚至流亡的歷程,提供多視角的流離想像:從流亡藏人與戰後在日台人的處境,看見個體在無國籍狀態中的受限;亦從國家介入及界定族群的過程,觀察當族群認同受統治權力影響的同時,如何與其協商,保有流動與變化的可能。
全書分五大輯共二十一篇的書寫,以眾聲喧嘩的方式,重新辯證、解讀關於族群、環境,以及身處其中的我們,是如何在流動的狀態中共構交織成生命之網,並以多元的觀點拓展、反思我們關於生命與生態的想像。
編者簡介
朱華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社會學博士。研究關注現代工業資本主義下農業與環境的共構變遷,博士論文檢視殖民時期熱帶臺灣在日本帝國糧食體制中的作用,爾後延伸探究亞洲廣域米穀市場與日本帝國的關聯、日本帝國溫熱帶農業分工之效益、米穀貿易與技術的環境治理性等議題。
連瑞枝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邊陲社會與族群政治,傳說與歷史敘事,宗教與地方社會。出版專書有:《隱藏的祖先:妙香國的傳說與社會》、《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合編論文集:《客家、女性與邊陲性》、《族群、社會與歷史》、《傾聽獅潭》等書。
潘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第三十五屆理事長。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經濟社會學、發展社會學、跨國遷移。關注產業全球化與全球制度的關聯與社會後果,以及進行跨國移民、難民、無國籍者的求生策略研究,研究田野遍及印度、尼泊爾、台灣等流亡藏人社群。在學術發表之外,亦關注難民安置與人權議題。
蔡晏霖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土拉客實驗農家園水稻管理員。近年跟著福壽螺重新理解台灣、阿根廷、日本、菲律賓之間的跨國跨物種交流史。學術作品見於《Indonesia》、《Cultural Anthropology》、《Current Anthropology》、《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等期刊,與趙恩潔共同主編《辶反田野》。
盧正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美國埃默里大學歷史博士。土生土長新竹人,喜歡海、關心海、研究海,希望能成為一位善於說故事的歷史研究工作者。除了利用多語言材料探索帝國對於海洋之知識建構外,同時也從事石滬對於濱海社會之影響的研究,嘗試從全球史視角進行了解。目前研究領域包括海洋史、清史、台灣史等。
作者簡介
王麒愷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研究助理
朱華瑄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何義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侯嘉星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柯朝欽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段馨君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洪伯邑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高雅寧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許維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連瑞枝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陳麗華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歷史學研究所合聘副教授
黃淑莉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紹恆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楊小濱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萬尹亮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劉堉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潘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蔡晏霖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盧正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簡美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羅烈師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蘇子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特聘教授
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