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裏食:以食為引,走進高雄山間廚房

作者: 謝欣珈, 林宜潔, 曹沛雯, 郭銘哲, 黃怜穎
出版社:裏路
出版日期:2022/01/12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20元
讀書共和國
優惠售價
NT$303~335
商品編號: 978986546569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深入自然料理、手藝餐桌,

    探訪與山林氣息相通的廚房,

    獲得山的款待

     

      山是一座廚房,當走近山腳、走進山裡,就好像走入一處處各自具備獨特個性的廚房。

     

      在山裡,好幾次經驗的都不是快速爐和瓦斯,循環自山林的柴火有自己的慢溫煮法,有著來自山的訊息:關於提醒你無需急躁,必須耐心花上時間的「等待」。等候休養生息,等待季節使果樹成熟,等候雨水,也等待陽光,時間到了,山會把當季的豐盈呈現在你面前。

     

      本書從「淺山」往「深山」方向前進,以兩大篇章帶領讀者看見不同地理環境樣貌中孕育料理的場所,也是烹煮人文風土的所在:以泥土砌成的爐火窯、獨力建造的土團屋、自在耕種香草葉菜的小農園,也能看見因風災遷離原鄉、而重新以家鄉作物啟動生命活力的部落廚房,從餐桌上領略部落媽媽如何連結大地媽媽的土地智慧。

     

      除了來自山林的料理食材,陪伴餐桌的手作器物,源自泥土、稻梗、礦石和原木,植物纖維的編織和染色,山林的自然形貌以各種農藝手作技術進入人們的生活,陶碗、植物染布、廢柴再生、傳承文化的織作與雕刻……透過火、藉由手,自然土石皆以另一種生命風景循環在飲食日常裡。

     

      淺山、深山篇章末,也各穿插一位帶路人的親山路線,以更理解高雄山林的視角,跟著帶路人認識動植物生態、溪水河川、人與聚落的故事。

     

      最後的篇章,則藉由餐飲領域中不同的料理人展現,分享各自擅長的風格餐食,認識來自高雄山林的食材故事,以及透過他們的料理又如何交集出創意美味,感受山的廚房其實與你我很靠近。

     

      閱讀這本書,概念上像翻越行走一條O型縱走路線,我們往山裏走,也終究要回到自己安住的所在。以食為引,探訪那處與山林氣息相通的廚房,深入自然料理、手藝餐桌,這一路是高雄的山野,提醒我們保持謝意和敬意,品味生活成一個生命的圓。

     

    目錄

    局長序──以食為引,翻「閱」高雄山林

    前言──透過料理和手作,獲得山的款待

     

    Part1|從淺山出發 ▲旗山▲美濃▲杉林

    【風土場所】

    土地長出蝸牛屋──慢樂處 

    月光山腳下的夢想地──小春日和 

    我們是大武壠族,是來自山上的孩子──日光廚房

    【手作之器】

    運用大地草木創作,就是我的生活──林彥伶 

    手中的陶,運行著美濃的金、木、水、火、土──鍾建志 

    善的循環與利用,廢材木料的第二生命旅程──西拉雅工作室謝二羊

    +Pause & Plus + 郊野採集1

     旗靈縱走,大開眼界的淺山之美──帶路人:張正揚

     

    Part2|往更深的山裡去 ▲六龜▲茂林▲那瑪夏▲桃源

    【風土場所】

    學習與里山農村和諧共存的共好基地──檨仔腳共享文化空間 

    透過麵包,將部落的人和食材包容進來──蝶。Svongvong手感烘焙 

    一家人傳承著山野的布農滋味──伊藍和阿布斯的農場Ilan Abus Tu Huma

    【手作之器】

    雙手搭橋,體現祖先的生活智慧──荖濃文化工作室 

    創造出當代布農族的那窯瑪夏陶──李文廣

    用身體記憶的經緯地圖──顏德昌

    +Pause & Plus + 郊野採集2

     藏寶之山,揀條步道探險去──帶路人:洪得勝

     

    Part3|用料理回訪山林 ▲甲仙▲新興▲左營▲旗山

    從米食和醃漬菜,展開舌尖的甲仙小旅行──甲仙愛鄉協會 

    打開龜時間的「食」光寶盒,發酵滋味最甘美──龜時間 

    在家,烹煮一桌山林──松鼠禾作舍 

    香蕉、冰淇淋,與它們的產地──小露吃

    規格說明
    • ISBN:9789865465698
    • 叢書系列:里山海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6 x 23 x 1.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