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是「刑法總則」教科書,也是一本學習刑法的入門書。為使讀者精要且正確地認識刑法基本概念,學習如何解釋與理解刑法條文的內容,本書許多章節均設計了「案例事實」作為引導,以啟發學習動機與問題意識。此外,本書除了以體系化方式介紹刑法理論之外,亦整理與分析重要實務判例、判決之見解,使讀者能可以同時掌握刑法學說與實務見解趨向。
【作者簡介】
王皇玉
現職:
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兼院長
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學歷
臺灣大學法學士
臺灣大學法學碩士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碩士
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
經歷:
律師高考及格
司法官公設辯護人特考及格
公設辯護人
台灣刑事法學會理事長
著作:
刑罰與社會規訓(2009)
刑法上的生命、死亡與醫療(2011)
【序】
十一版序
2024至2025年,臺灣歷經政治紛擾與變動,各種政治議題與紛爭,常與刑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各種立法動靜與立法趨向,以及立法後緊接而來的釋憲爭議,均為刑法學界關注的大事。現今法治教育雖從高中公民課程就提早扎根,但立法委員與社會大眾對於重大社會議題甚至政治鬥爭,仍優先選擇透過嚴懲、威嚇或排除的直覺式思考,強調制定刑罰的重要性,對於排除異己亦動輒運用司法程序實現各種政治意圖,使得法治教育的成效令人憂心。刑法的理念與本質,是要節制國家暴力、保障人權與實現正義。但近年來,各種新增的刑法與特別刑法,始終擺脫不了刑法工具化、人民客體化的疑慮。「刑法最後手段性」不應僅是教科書上空洞的口號,而是要時時戒之慎之放在心上的理念。
第十一版的內容,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變動,修正的部分不多,僅是增補新的實務見解。由於近年來,刑法學界提倡的客觀歸責理論已逐漸滲入司法判決中,許多實務上具有歸責爭議的難題,都可以看見法院嘗試透過客觀歸責理論的基礎理念與下位類型,進行論理。這樣的實務見解均值得特別提出與學界交流與溝通。本版新收錄的數則實務判決,即與客觀歸責理論有關。詳細的修正內容如下:
1、新冠肺炎期間,出現許多違反居家隔離規定之案件,新冠肺炎特別法施行期間過後,實務上出現許多有關適用「限時刑法」之爭議問題,本版增加相關說明。
2、客觀歸責理論之說明,增加以「反常因果歷程」、「被害人自我危害」為由而排除客觀歸責之相關判決。
3、不作為犯之章節,增加有關「緊密危險共同體」相關之實務見解。
4、針對實質競合,增加法院定應執行刑所持原則與立場的相關判決。
本次改版的幅度並不大,但每一年的改版,都督促我再度檢視刑法理論與實務見解之發展與動向,本書的頁數可能因此而略微增加,但希望能帶給讀者與時俱進的內容。最後,對於改版事務,仍須感謝新學林出版社的費心與盡力,以及校稿助理的細心校對。
王皇玉
2025年7月,炎夏的台北
【目錄】
十一版序 i
序 言 iii
主要參考書目 ix
第一章 刑法的基本概念 1
壹、我國刑法之歷史演變 3
貳、刑法與民法、公法的區別 4
參、實體刑法與程序刑法的區別 5
肆、刑法之名稱與體系架構 7
第二章 刑法的任務 11
壹、維護社會秩序 13
貳、預防犯罪 14
參、保護法益與社會共同生活的基本倫理價值 23
第三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35
壹、罪刑法定原則 37
貳、罪責原則 57
參、人道主義與刑法最後手段性 59
第四章 現行刑法之效力 63
壹、關於時的效力 65
貳、關於地的效力 78
參、外國裁判之效力 89
肆、刑法總則的適用範圍 92
第五章 刑法的解釋 93
壹、解釋方法 95
貳、立法解釋 104
第六章 犯罪理論與行為理論 125
壹、犯罪階層體系 127
貳、犯罪理論之發展 133
參、行為理論 139
肆、刑法上之行為概念 143
第七章 構成要件之理論與犯罪類型 153
壹、基本概念 155
貳、構成要件之分類 156
參、不法構成要件之要素 159
肆、客觀處罰條件 165
伍、各種犯罪類型 169
第八章 因果關係與結果客觀歸責理論 189
壹、基本概念 191
貳、因果關係理論 191
參、客觀歸責理論 204
第九章 主觀不法構成要件與構成要件錯誤 227
壹、主觀不法構成要件 229
貳、構成要件故意之型態 233
參、構成要件錯誤 242
肆、空白刑法錯誤 254
第十章 違法性之基本概念 257
壹、違法性與阻卻違法事由 259
貳、實質違法性、社會相當性與可罰違法性 263
參、阻卻違法事由之結構 268
肆、容許構成要件錯誤 271
伍、複數阻卻違法事由 278
第十一章 阻卻違法事由 279
壹、依法令之行為 281
貳、業務上之正當行為 289
參、正當防衛 292
肆、緊急避難 308
伍、被害人之承諾與可得推測之承諾 321
陸、義務衝突 329
第十二章 有責性(罪責) 331
壹、基本概念 333
貳、責任能力 340
參、原因自由行為 348
肆、不法意識與禁止錯誤 357
伍、寬恕罪責事由 365
第十三章 行為階段與未遂犯 375
壹、故意犯之行為階段 377
貳、未遂犯 385
參、不能犯(不能未遂) 397
肆、中止犯(中止未遂) 408
第十四章 正犯與共犯—基本概念 427
壹、正犯與共犯之基本概念 429
貳、正犯與共犯之區分 435
參、間接正犯 446
第十五章 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 457
壹、共同正犯 459
貳、教唆犯 481
參、幫助犯 497
第十六章 過失犯 507
壹、基本概念 509
貳、過失犯理論之演變 517
參、過失犯之不法構成要件 517
肆、過失犯之阻卻違法事由 529
伍、過失犯之有責性 531
第十七章 不作為犯 533
壹、基本概念 535
貳、不純正不作為犯與保證人地位 537
參、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成立要件 553
肆、不純正不作為犯之未遂犯 558
伍、不純正不作為犯之參與犯 560
陸、阻卻違法事由與義務衝突 561
第十八章 犯罪競合(罪數論) 563
壹、基本概念 565
貳、想像競合 578
參、法條競合(法律單數) 595
肆、實質競合(數罪併罰) 609
伍、與罰前行為及與罰後行為 620
陸、舊刑法之「牽連犯」與「連續犯」 624
第十九章 刑事制裁 629
壹、刑罰理論 631
貳、刑法關於刑事制裁之規定 641
參、刑罰之種類 647
肆、緩刑 672
伍、假釋 676
第二十章 沒 收 685
壹、沒收制度之變革 687
貳、違禁物之沒收 692
參、犯罪物之沒收 694
肆、犯罪所得之沒收 707
伍、沒收之宣告 723
案例索引 725
事項索引 729
平裝 18開 7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