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作者: 楊小豌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07
語言:繁體中文
寶瓶文化
優惠售價
NT$309~340
商品編號: 978986406452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容不下「圈外人」的這世界,

    街頭的深度陪伴,是一場小而慢的溫柔革命。

    ──────[ 有沒有一個不淘汰人的社會? ]──────

     

      ●深入車站、地下道、公園等地,持續陪伴無家者的年輕社工,溫柔而堅定地直面流離議題:年輕的/女性的/高齡的無家者、精神疾病、街頭詐騙、酒精/賭博成癮、求職碰壁、居住困境……

     

      「我就是被社會淘汰了啦。」每當服務的大哥、大姐這樣說,我不禁想:

      這社會憑什麼淘汰人?我們怎能確定自己永遠在「圈內」,不會掉出去?

     

      [ 有沒有可能,我們一起,盡可能不落下任何人? ]

     

      我所陪伴的人們,從來也不能被單一歸類為好人或壞人,我們都擁有共通的人性,有善良,亦有貪婪,有冷漠,亦有愛與被愛的渴望。

     

      大學畢業生因病失業、不見容於家,到街上遭譏諷「年輕人跟老人搶什麼物資」,只能隱身更暗角。女性徘徊身心暴力充斥的街頭,竟為尋求「更安心」的避風港。

     

      高齡流離者被視作「死了也無所謂」;黑洞般的匱乏,成了詐騙集團的完美獵物;一度搬離的人重回街頭;一場車禍意外,讓一個人失去老師身分,甚而包含他作為人的生存位置。

     

      ∎自光亮驅離、視野淨空,由城市這頭漂至那頭,流離者依舊在街頭。

      ∎一切無關年齡、性別、身分,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社工楊小豌,大學時從台北的艋舺公園開始接觸無家者,畢業後返回台中,偕一群志工繼續陪伴流離者的日常。有人質疑:「你頂大畢業欸,年紀輕輕為什麼做這種工作?」甚至無家者都問:「幹麼老往這種地方跑?」

     

      而她以書寫作為回答,記下心上的重重撞擊,記憶無數滄桑的靈魂,望向他們看著的方向。因其微小的進步同喜,當挫敗又無力時,轉念想道:人生嘛,有重新站起來時,便也有再度跌倒時。

     

      她但願成為「撿海星的人」,只要有一個人知道自己的苦難被看見了,療癒便發生了。

     

      ∎我們能否不急著以「排除」來面對無法理解的人事物?

      ∎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

     

    本書特色

     

      ●【關於本書】:

      .為保護個人隱私,本書所有名字都已使用化名,以及去識別化的調整。

     

      .〈封面故事〉妞妞是一隻陪伴主人十七年的狗。兩年前,牠不幸被車撞死,但牠在一生中,默默守護著失去伴侶、深陷酒癮的無家者主人,也是街頭許多人的開心果。

     

      ●【作者的話/摘自本書內文】:

      「作為一個社會新鮮人以及年輕的助人工作者,儘管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但正因為年輕、資歷較淺,我將之視為一種修煉的機會。這些養分也許無助於提升職場競爭力或薪資水平,卻深刻地關乎我如何看待自己、尊重他人及理解世界。深深感謝有這些街上相遇的老師們。」

     

      ●【推薦者的話/摘自本書推薦序】:

      .「當在黑暗中點起一道光火,會映照出彼此的容貌,使人們得以相認、凝聚。社工系畢業的小豌,行動足跡深入街頭、監所,其書中記錄的街頭生命,也讓我看見了這些光芒。」(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今日墮入貧窮、位在邊緣的群體,面臨嶄新的排除形態與無助的困境,需要更多的同理、陪伴及倡議。盼望你我能跟著小豌的書頁及她的勇敢腳步,直面街頭流離者的臉孔,伸手投入富含意義的未知助人志業。」(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在生命的傷口面前,我們試著更靠近眼前這個人所面對的處境】:

      .街頭上,住著許多受過傷、跌了跤、失去希望的人。在選擇看似躺平的生活之前,他們也曾拚搏過,也曾懷抱夢想。在絕望之中,我看見的不只是人們的無力,還有生命的奇蹟。

     

      .「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的故事。他們的低谷,或許是我們曾經走過的過去,亦或是未來將面臨的境地。其實,我們身處的環境比我們想像的更脆弱。

     

      .原來,有些時候什麼都不做地躺著,是一個被逼到極限的人,面對殘酷現實最深的抗拒。

     

      .即便我無法完全理解他的過去,仍然相信有某些原因讓他走到今天這個狀態。在實際接觸之前,我不會知道眼前這個人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可能多麼不容易。

     

      .我們有可能對人生的想像拉開更多可能性嗎? 

     

      ●【助人工作的旅程,也一直都在回應關於「我希望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的人生命題】:

      .不能過度樂觀,但也不能過度悲觀。更重要的是在這些苦難之中,我們如何傾聽、如何理解,如何放下專業包袱,創造一個讓人安心述說的空間,實踐關懷與陪伴的本質。

     

      .人們經常更容易看見彼此的不同之處,卻沒發現我們其實低估了彼此的共通性。不論是善良的一面,抑或墮落、失去自制力的一面,都是我們身而為人的一部分。

     

      .我相信助人工作的重點是做評估後,選擇較合適的行動方案,而不是做出評論,去斷定誰不值得幫助。

     

      .透過重要關係的連結,人們總是還能找到在自己不喜歡的世界中,繼續活下去的力量吧。

     

      .有一種非洲部落精神叫「Ubuntu」,意思是「人性」、「我的存在是因為大家的存在」。部落裡的人們相信,一個人如果犯罪,是因為忘了自己的好,而身邊的人有責任讓他想起自己被創造為人的美好。如果有一天,我們也帶著傷走向傷害自我或旁人的道路,到那時,我們會希望身邊的人如何將那個健康的自己重新呼喚回來呢?

     

    各界人士共好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序推薦】

      .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共好推薦】

      .文國士(蛻變方成事協會創辦人)

      .江婉琦(作家)

      .巫馥彤(台灣獄政工作權益促進會理事) 

      .李佳庭(攸惜關懷協會社工)

      .李玟萱(文字工作者) 

      .林立青(作家)

      .孫大川(前監察院副院長/「貧窮人的台北」發起人)

      .徐敏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教授)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娟芬(作家/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理事長)

      .陳又安(台灣街角家關懷協會理事長)

      .陳怡伃(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

      .陳紫雲(慈善撒瑪黎雅婦女關懷協會社工督導)

      .黃益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楊淑秀(國際第四世界運動華人世界聯絡人)

      .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

      .劉一峰(花蓮玉里天主堂神父)

      .蔡晶玫(台中旌旗教會主任牧師/沐風關懷協會理事長)

      .顧玉玲(作家/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小豌(社工)

     

      ∎「我多次流離,你都數算;你把我的眼淚裝在你的皮袋裡。這不都記在你的冊子上嗎?」──《聖經.詩篇56:8》∎

     

      一位高中時期便立志踏上助人工作之路的新鮮人。

     

      2018年底,在萬華受到「向貧窮者學習行動聯盟」許多滋養,並開始以不同角色深入艋舺公園。亦參與「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監所訪談計畫」,進到獄中訪談多位長期監禁受刑人,反思著人們共同的脆弱與力量。

     

      2021年自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同年考上社工師專技高考合格。隨後回到家鄉台中,擔任「台灣國際禧年關懷協會」社工。除了協同志工每週固定街訪,亦經營日間關懷據點「平等街小站」,提供甘苦人一個隱身於城市中的休息站。

     

      *臉書個人專頁:【小字輩的街頭記事】reurl.cc/zpAG8a

      *臉書公開社團:【台灣國際禧年關懷協會(旌旗教會無家者事工)】reurl.cc/M6RmvL

    =====

    目錄

    .各界人士共好推薦  010
    .【推薦序】除非人們想走得更遠一點   文◎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013
    .【推薦序】街頭滋養而茁生的豌豆   文◎黃克先(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020
    .街頭的流離者──讓鏡頭說話(彩色頁)  033

    1年輕流離者
    .〈「被社會淘汰」的年輕人〉:被認為「年紀輕輕卻不工作」的人,在主流社會中被淘汰後,來到街頭仍必須躲在角落中,離群索居地生活。  052
    .〈年少浪子,可能回頭嗎?〉:在生命的傷口面前,幫助一個人療傷的環境影響重大。  063

    2女性流離者
    .〈當一個女生在街頭流浪〉:在街頭,肢體或性暴力對女性無家者是潛藏的危險。  072
    .〈無望之中的韌性〉:等死的狀態,在街頭並不分年齡或性別。然而在絕望之中,我看見的是人們在環境的限制中,保有自由選擇的行動力。  081

    3高齡流離者
    .〈衰老的甘苦人,可能擁有彩色生活嗎?〉:從街頭移住到安養院,她會過得比在街頭開心嗎?還是希望她這樣選擇的我們,路過街頭時,會比較沒有負擔?  092
    .〈選擇留在街頭的人〉:沒有人應該因為自己對於生活方式的選擇,而承受他人的指責或怪罪。  101

    4戒不了的癮
    .〈酒精作伴的日子〉:看起來沉迷酒精的人,事實上不一定總是想喝酒;看起來互相分享的關係,不一定是真正平等、互信。  110
    .〈抱有最後一絲希望的賭徒〉:有位大哥下了註解:「有錢活得短,因為一有錢就會花天酒地傷身體;沒錢活得久,除非想不開也可以很快。」  121

    5有誰是全然可憐或可恨嗎?
    .〈詐騙集團的完美操縱對象〉:如果我是他們,困於這樣的匱乏裡,我真的有力氣對簡單得來的好處說不嗎?  130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嗎?〉:他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啦。」我有一絲驚訝,這句話常被大眾用來評價邊緣群體,沒想到他竟然也這樣形容自己。  141
    .〈夢想是成為一棵開枝散葉的樹〉:透過重要關係的連結,人們總是還能找到在自己不喜歡的世界中,繼續活下去的力量吧。  149

    6再度爬起來,需要的是連結
    .〈管「人家」的事〉:人們經常更容易看見彼此的不同之處,卻沒發現我們其實低估了彼此的共通性。  156
    .〈我陪伴的人,憑空消失了〉:我接納自己感到遺憾、感到失落,但毋須自責。我明白自己在這段關係之中,已付出了我的真誠和關懷。  165
    .〈再度爬起來,需要的是連結〉:陪伴的過程就像是拼拼圖一樣,幫助我慢慢拼湊出他生命的輪廓。  172

    7何處才是家?
    .〈脫街的路上,住宿資源的各種可能〉:有個能安穩入眠的住所,誰會不樂意?只是漸漸地,他們被「習得無助感」所困,自我安慰對自己難以擁有的事物不要太過在意,隨遇而安。  182
    .〈受囤積症所困的無家者,何處才是家?〉:原來,有些時候什麼都不做地躺著,是一個被逼到極限的人,面對殘酷現實最深的抗拒。  190

    8面對街角的瘋癲
    .〈會不會有一天,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我們能否不急著採取「排除」的手段來面對無法理解的人、事、物?會不會有一天,那些被拒絕的人,成了我們自己?  202
    .〈用他的視角感受在疾病中,日常生活的艱難〉:當他恰好不符合主流社會期待的受助者模樣,我還願意提供他怎樣的服務資源?  211

    9那些無聲的離去
    .〈更痛苦的是,活著,卻沒有盼望〉:或許有人會說:去記得這些對整個社會來說死了可能不足惜的已逝街友,意義何在呢?也許死亡更重要的意義,還是讓活著的人去領悟吧。  224
    .〈行李箱珍藏的價值〉:別人不懂這些物品的價值,但他自己明白就好。或許光是收藏它們,陪伴著自己多年來的生活,就是他心中的某種寄託與撫慰。  233

    10有沒有一個不淘汰人的社會?
    .〈好手好腳,不是可以工作嗎?〉:在實際接觸之前,我們不會知道眼前這個人做出這樣的選擇,也可能多麼不容易。  240
    .〈街頭是我的教室〉:儘管過程中面對各種挑戰,但我將之視為一種修煉的機會。這些養分,深刻地關乎我如何看待自己、尊重他人及理解世界。  248

    .【後記】從那座公園說起  260
    .相關書目  267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4.8 x 20.8 x 1.3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