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探討ASD(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DH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共病孩子教養的專書。
在看到孩子的共病前,請先看到孩子本身;
他是孩子,他也會有同齡孩子的各種需求,被陪伴、被愛與被肯定。
父母、老師看待共病孩子的心態與做法,
正決定著:其他孩子是否能友善對待共病孩子,
以及孩子如何看待自己!
最讓共病孩子心碎的話:
「我跟你講了多少遍?為什麼老是講不聽?為什麼講都沒有用?」
這些話的底下,我們正在告訴孩子一件事:我們沒有其他方法,我們拿你沒辧法。
當孩子出現共病,父母、老師及孩子本身,他們如此煎熬:
父母心慌、無助:
孩子一下子過動、坐不住,一下子又能在角落靜靜看課外書,他究竟是過動,還是自閉?
老師為難、無所適從:
特殊生想幹麼就幹麼,叫不動,說不聽,又不時出現惱人的狀況,讓人好崩潰。
共病孩子說不出的委屈:
我也想當父母、老師心中的好孩子,但我無法控制住自己啊。
當孩子出現共病,意中心理師建議:
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關係」最重要
當孩子出現共病,只要有ASD,一律以ASD為優先處理原則。而ASD最在乎你與他的關係,當「關係」良好,你所給予的建議、方法、提醒、叮嚀,他更能接受。
大人保持情緒平穩,以二選一選項,代替強迫、命令與要求
當固著性、社交困難、專注力缺陷、活動量大、衝動的共病孩子出現狀況,大人若情緒不佳,別急著應對,請委由另一半或其他老師處理。
是需求,非特權;讓孩子看見自身的「亮點」
「為什麼他不能夠跟別人一樣?」是許多老師與同學的疑惑,但這是因應共病孩子的需求。此外,大人的讚賞與肯定,能讓孩子擁有自信,例如ASD的專注、堅持,對於事物的興趣、熱情,ADHD對於事物的勇於嘗試、幽默、開朗、熱心。這份自信讓孩子在未來更能走入人群、適應社會。
當特殊生在校園裡的比例越來越高,幾乎班班有特殊生。意中心理師在本書,從ASD與ADHD共病孩子在生活、學習、人際、工作、感情、社會適應等層面,以極其柔軟、語重心長,但又提供具體可行的諸多技巧,因意中心理師最念茲在茲的是,大人能讓每個共病孩子,知曉自己的特質、優勢以及限制,合理地看待自己,且從自己的身心特質裡,找到未來適應這社會的強項。
平裝 / 288頁 / 14.8 x 20.8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