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

作者: 鈴木賢
原文作者: すずき・けん
譯者: 李明峻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25/10/15
印刻
優惠售價
NT$474~522
商品編號: 978986387871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同性婚姻的權利,是對異性戀主義這一初始設定(=不公義)的明確挑戰,是當事人不斷發聲、持續抗爭後才得以爭取的。

      當事人並非要求社會給予體諒或「溫柔」,而是要改變僅將異性戀視為正常、普通的幻想性規範,要求承認LGBTQ+ 的平等權利。這毫無疑問是一場關於性規範的政治抗爭,是一個戰場。台灣的同志聯合女性運動、關心國家未來的廣大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以及政權核心,最終在這場抗爭中取得勝利。

      本書記錄了這一路奮鬥的軌跡。

      成熟的民主,以及關心政治的眾多國民,特別是對「台灣的未來」感到焦慮的年輕人,推動這個艱難的運動走向終點。民主和人權,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並於5月24日正式生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這一天,全國有526對同性伴侶登記結婚。

      長期關注台灣同志運動的鈴木賢教授,也是這歷史性一刻的見證者。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鈴木賢是家庭法的權威,也是札幌同志遊行的創辦人,長期致力於推動日本同婚合法化,自2005年開始,每年來台參加同志遊行,並曾三度受邀至台大法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親身參與了台灣的婚姻平權歷程,並率先於日本出版《台灣同婚法的誕生》,希望台灣經驗可以助日本一臂之力,對於同婚之於社會的影響,提供基於事實的論據,並在同婚法實施六年後推出中文版,彙整、補足法律施行後的最新發展與制度變化。

      他鉅細靡遺地呈現修法過程的功防和論辯,國民意識的流轉與變動,也是超過二十年的跨國同志交流最深刻的觀察。。

    本書特色

      實現婚姻平權,是台灣核心價值的展現。

      尊重同志人權,與女性、原住民、新住民(來自東南亞與中國的移民)、身心障礙者等少數群體的權益問題並列,成為塑造台灣獨特性的關鍵,更是台灣迎向世界的軟實力。

    日文版得獎記錄

      第三十五屆尾中郁夫家族法學術獎  
      第一屆日本台灣學會學術獎  
      二〇二三 Asia Book Awards/年度最佳亞洲圖書
      第二十九屆聯合駿河台學術獎

    同心推薦

      尤美女(前立法委員、台灣同婚法案的主要推動者)
      呂欣潔(亞洲同志人權倡議者、台灣婚權運動推動者) 
      阮慶岳(作家)       
      林昀嫺(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許秀雯(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創會理事長、婚姻平權釋憲案訴訟代理人)
      黃惠偵(《日常對話》導演)
      陳雪(作家)
      陳栢青(作家)
      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創會理事長、《台灣同運三十》作者)
      賴正哲(資深同運工作者)
      (依姓氏筆畫排列)

      鈴木賢教授以一個日本人長達一、二十年的觀察、參與、體驗與見證台灣同婚法的醞釀、催生及誕生的波譎雲詭、驚濤駭浪的獨特歷程,客觀、忠實的為台灣留下詳細的歷史紀錄,也作為日本推動同婚法案的借鏡及參考,是一本難能可貴的歷史文獻,特此推薦。──尤美女

      這不是一本單純講述法案的書,而是一部不容遺忘的戰鬥紀錄,也是台灣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檔案。
      書中的文字做到了影像無法完成的事,它不急著抵達情緒,而是一字一句寫下那些年人們的掙扎與努力,以及議題的攻防與推進,鉅細彌遺的書寫,讓歷史的紋理得以留下,讓變革的路徑清晰可見。──黃惠偵

      這是一本令人感動的著作!
      同婚法的誕生是社會力的展現。台灣能在二○一九年通過同志可以結婚的法律,累積的是許多前輩及整個台灣同志社群過去三十年在各個領域披荊斬棘、開拓耕耘的成果。不只是婚權立法將近十年在街頭、在國會、在社會各角落遊說、推動、抗爭,也倚靠長期以來在同志人權倡議、運動組織經營、社會溝通、性平教育、性別與女權運動、藝文書寫創作、文化改造……等醞釀充沛社會力的運動土壤耕耘。
      鈴木賢教授以其深厚法學素養分析台灣同婚立法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他以長期參與日本同志運動的經驗,犀利觀察影響台灣同婚立法的社會背景,細數台灣同運長期奮鬥的關鍵因素與歷程。這種敏銳解析若非投身同運其中是不可能擁有的眼界。鈴木賢教授對日本同運的堅持與鬥志、對台灣運動現場關注的濃厚情誼,讓《台灣同婚法的誕生與演進》成為一本充滿生命力的動人著作,台灣讀者有幸在日文原著出版四年後看到中文翻譯的出版,很值得回顧與重新省思過去那一段驚天動地的婚權立法與三十年同運的歷史軌跡。──喀飛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鈴木 賢(すずき・けん)


      1960年生於北海道。北海道大學法學研究所博士班畢業,法學博士(北海道大學)。歷任北海道大學法學部助教、副教授、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客座教授(2022-2023年)。現為明治大學法學部教授,明治大學法學研究所所長,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專攻中國法,台灣法。著有《現代中國繼承法原理》(成文堂,1992年),合著《對中國而言法律是什麼》(岩波書店,2010年),《要說中國法》(東京大學出版會,2017年),《現代中國法入門[第十版]》(有斐閣,2025年)等。札幌同志遊行創辦人(1996年)。

    譯者簡介

    李明峻


      1963年生,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碩士、博士。曾任日本岡山大學法學部助教授、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現任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發長。著有《國際法入門》、《國際法概論》(許慶雄共著);編有《當代國際法文獻選集》、《東南亞大事紀(1900-2004)》;譯有《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戴天昭原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涂照彥原著)、《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許世楷原著)、《台灣統治與鴉片問題》(伊藤潔原著)、《矢内原忠雄傳》(矢內原伊作原著)、《韓國──人脈與政治文化》(服部民夫原著)等。

     
     

    目錄

    華語版序文

    前言
    亞洲LGBTQ+的燈塔!
    台北市政府也慶祝同婚的開始
    首日有五百二十六對登記
    總統府前廣場的戶外集體婚禮
    東京奧運的驕傲彩虹鈕扣
    本書目的

    第一章 「同志」的誕生與台灣社會
    從同性戀到「同志」
    「同志」作為一種收納庫
    同志文學的聖經《孽子》
    同志文學作為公共平台
    令同志苦惱的婚姻
    同志運動與婚姻權問題

    第二章 「同志」運動的興起
    「單打獨鬥」──從一個人開始的第一步
    「台灣婚姻平權之父」祁家威
    再次追求同性婚姻
    組織化的同志運動起步
    《愛報》雜誌的創刊與ALN會議的舉辦
    大學社團的興起
    許佑生的婚宴
    同性戀者人權促進公聽會
    首次抗議示威──涂醒哲事件
    同志空間行動陣線與《熱愛》雜誌
    電子布告欄BBS的興起
    電台的「同志」節目
    警察「惡意臨檢」之鬥爭
    彩虹社區構想
    同志運動樞紐──熱線協會的成立
    台北市的聯合活動

    第三章 被制度化的「同志」
    法律的兩種類型——壓抑模式與不可視化模式
    首次政權轉移與作為策略的人權
    人權保障基本法草案
    彭婉如事件的衝擊
    「玫瑰少年」事件的衝擊
    從兩性到「性別」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的「同志教育」
    職場性傾向歧視之禁止
    是否適用於跨性別者
    家暴防治法的適用對象
    「性別」概念的發明

    第四章 從同性婚姻到「婚姻平權」
    民法的婚姻規定
    跨性別者的性別變更
    對異性婚姻主義的突破
    首次提出同性婚姻法案
    提出第二草案
    運動目標設定與伴侶盟的成立
    三個多元成家草案
    「婚姻平權」成為同志遊行主題
    遊行擴大至台北以外
    第三草案的提案理由
    第三草案的概要與廢案
    大規模示威抗議
    當事者的接連訴求

    第五章 地方政府伴侶制度的「破口」
    「破口」的出現
    擴散至台北市
    全國性的骨牌效應
    伴侶制度的第二階段
    擴大延伸效力
    約四千對登記成為伴侶
    同性婚姻法施行後的伴侶制度
    台北市、新北市同性伴侶註記件數變化 
    為何女同志伴侶比例較高
    過渡期的追溯效力

    第六章 對婚姻平權的民意
    少數族群的人權與國民意識
    國民意識的變遷
    是什麼改變了民意
    誰支持婚姻平權
    大法官解釋後的輿論動向
    如何看待否定的民意

    第七章 蔡英文政府誕生與民法修正案
    政治上的板塊移動
    二○一四年九合一地方選舉
    蔡英文候選人表態支持婚姻平權
    蔡英文總統的誕生
    法籍同志教授的悲劇
    國際人權公約的支持
    接連提出的民法修正案
    第四草案(時代力量版)概要
    第五草案(尤版)概要
    第六草案(許版)概要
    第七草案(蔡版)概要
    三案的統合版
    子女婚生推定的適用問題
    雙方陣營的攻防持續升溫
    在國際人權日集結公民社會的力量
    立法院周邊的緊張攻防
    立法委員的支持與反對

    第八章 通往大法官解釋之路
    蔡英文總統任命大法官
    決定受理釋憲聲請
    世紀的「憲法對話」
    六份鑑定意見書
    「妣考邱」法務部長的登場
    專家鑑定人質詢
    大法官質詢
    最終陳述
    「規定空白」的規範意義

    第九章 大法官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的邏輯
    解釋文的發表
    解釋文的內容
    解釋理由書的分析
    大法官解釋的效力
    兩份反對意見
    為何要撿燙手山芋?
    與札幌地方法院判決的比較

    第十章 公民投票的決戰
    法案制定進展緩慢
    大法官解釋與公民投票
    反對運動的興起
    公投主文的攻防
    決定舉行公投
    挺同派的反制公投
    反對派的宣傳活動
    婚姻平權大平台迎接陸戰
    電視辯論會的舉辦
    審判之日
    失意的集會「Together Stronger」
    對反對派公投提起行政訴訟
    憲政VS民主

    第十一章 透過特別立法實現制度化
    要求透過同性共同生活法進行求立法
    法學專家們的意見
    緊抓第七四八號解釋的同婚推動派
    行政院提出草案
    法案名稱
    行政院案的架構
    反對派提出草案
    提出第三種草案
    立法院內外的動向
    最終討論與表決
    雨後天空的彩虹
    成為亞洲人權的燈塔

    第十二章 台灣同婚法的內容與待解課題
    開放同性婚姻登記
    同性婚姻法概要
    究竟是同性婚姻,還是同性伴侶關係?
    所謂的「跨國同婚」問題
    立法院推動修改「涉民法」的動向
    司法院修正草案
    與中國人同婚問題的修正動向
    以違反公序良俗為由排除適用
    與澳門人的婚姻判決
    與新加坡人的婚姻判決
    台灣人與日本人的同性婚姻
    對收養的限制
    人工生殖法的適用問題
    因無姻親關係而造成的混亂

    第十三章 後同婚時代與台灣社會的未來發展
    穩定增加的同性婚姻登記
    為什麼女同志伴侶較多?
    國民意識的轉變
    傳統家庭和倫理崩潰了嗎?
    二○二○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
    後同婚時代的論點轉移
    同性伴侶的育兒
    老年同志的「發現」
    「跨性別」問題的浮現
    性別重置手術要件的違憲判決
    關於性別變更立法不作為的釋憲聲請
    「性別」的進一步多元化
    同婚法施行後發生什麼事?

    結語
    台灣走過的道路
    台灣為何成為亞洲第一?
    日本應該從中學到什麼
    後記

    附錄
    台日邁向同性婚姻相關年表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