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刺激與鼓勵人們直接參與自然而寫的美好生命之書===
★當代生態學大師Heinrich——橫跨50年生涯研究精華集結
★嚴選35則充滿趣味的田野實境故事,透過層層推理與原創實驗,解答生命問題
★涵蓋生物多樣性,從虎甲蟲到黃樺樹、從渡鴉到大象,打開萬物連結的視野
★彷彿親眼目睹,直探生命本質,兼具科學、美學、哲學思索
◎為什麼黃樺樹能在石頭上生長,而其他樹木很難?
◎上萬蜜蜂如何達成共識,選出最好的新家?
◎體重僅60克、如指頭般小巧的戴菊,牠們是如何在寒冬中存活下來的?
◎巨大生物大象如何和香脂樹共同演化?如何決定非洲大部分的地貌?
◎為什麼渡鴉被尊為「神的使者」、智者被形容為有「渡鴉般的知識」?
◎蘇拉威西島的惡毒夜鶯為何惡毒?
◎鳳蝶毛蟲為什麼要冒險到其他葉片進食?然後再回到原本停留的葉片上?
◎被認為是冷血動物的加州沙漠白條天蛾,肌肉溫度竟在寒夜高達攝氏44度?
◎冬日森林木屋出現了數以千計的訪客!一大幫生物還共同努力入侵木屋?
本書是當代生態學大師海恩利許畢生研究精華,涵蓋自然界各種生物的有趣觀察、透徹呈現科學家在工作過程的腦中思維、更展示了野外生物學的實驗原創性。從第一手的觀察起始,當生物主角如漩渦般捲入許多配角,作者也緊跟著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透過嚴密趣味的推理與實驗,最後牽引構成一幅巨大美麗的生態圖像,35篇短文既抒情又科學,是結合文學回憶錄和科學觀察的完美之作。
閱讀有關樹木、蜜蜂、花、大象和渡鴉的事實是一回事,而親眼目睹牠們在大自然中的飛行並沉浸在其環境中,則是另一回事。海恩利許分享生活周遭經常被忽視的小生命美麗而迷人的生活,讓讀者知曉我們為什麼和該如何接近自然,以及從事科學的根本原因。讀者將隨著本書,以緬因森林為基地,向西行到加州沙漠研究鳳蝶與菸草天蛾,前進北極圈埃爾斯米爾島觀察北極熊蜂生態,往赤道非洲波札那保護區與大象和香脂樹共舞,揭開蘇拉威西的惡毒夜鶯與普拉氏秧雞之間的意外故事,一探以色列猶大沙漠的紅花與昆蟲間的神奇關係,更重返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現場,體驗獵食者的視野。
藤蔓是如何扭曲和轉動的、為什麼樹木有特定的形狀、渡鴉如何通知其他渡鴉死亡動物的位置、動物們是如何在酷熱和嚴寒中生存下來的……本書寫出自然外部世界的美麗,更捕捉到其背後的精緻運作。主題繽紛多樣,但一個共同點是對自然的驚奇和尊重,以及通過觀察來理解自然是多麼必要。
不僅僅停留在觀察上,本書還涵蓋了廣泛的自然歷史,突出環境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演化和萬物的連結性。例如,針葉樹頂部形如針尖的細枝是所謂的「領導者」,會釋放生長激素與吉貝素,抑制附近新芽生長,這種頂芽優勢會讓這棵樹在與其他樹的競爭中勝出。例如,在極地生長的北極熊蜂靠著壓縮生命週期、高度控制體溫生理調節機制,以及凍僵形態的生存策略等才能存活下來,而耐寒的墊狀植物如山地仙女木、釋放花蜜給北極熊蜂的匍匐北極柳樹和紫色虎耳草等,都是生態系中的重要角色。氣候變遷下,北極熊蜂族群正面臨大幅下降的危機。
海恩利許的科學深具哲思和美學,他毫不吝惜對自己所愛的事物展現浪漫與激情,文章有時近乎成為詩歌;同時他為每一個假設注入了解釋,以及支持它的科學。通過對生物的細緻關注,我們將隨他進入世界上最接近真與美的生命本質。
寫作風格直接且幽默,貼近地面、跟隨直覺、態度虔誠、充滿反思,對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情感、懷念、對話,研究過程的心情與遭遇也一一躍然紙上。想要追尋自然、特別是追尋渡鴉的心意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就像開啟另一個星球的門戶,或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自己的心靈。」
「生物學家可以在哪裡找到希望?」本書提供了深具啟發的答案,為我們找出一種看待和置身於大自然的新方式,一條回歸自然的道路。
本書特色
1、作者Heinrich,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足與梭羅相提並論。他長期研究渡鴉,更多時候被稱為“渡鴉之父”。
2、五十年研究精華嚴選再現:本書收錄作者最具代表性、最精彩趣味的研究,讓讀者能再次看見那些永不退流行的珍貴生命探索。文末補充資料使論文保持新穎。
3、題材多元,展現生物多樣性:內容包括五大部分,植物森林、昆蟲、渡鴉和其他鳥類、哺乳類、生存策略,描述生命的相互聯繫,以及牠們與我們人類生活的關係。
4、來自一般觀察,鼓勵人人親自參與、走入田野:詳述作者如何提出一個令人興奮有趣的問題,然後進行實驗以找到答案。希望這些短文能夠激發和鼓勵參與,讓更多人通過科學直接接觸自然萬物,以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小型、專注的觀察實驗,來達成體驗自然的願望。
5、足跡遍全球,跟著走一趟大歷史:本書的野地實驗遍及全球,以緬因森林為中心,向西到加州沙漠研究鳳蝶與菸草天蛾,前進北極圈觀察北極熊蜂生態,往赤道非洲波札那保護區與大象和香脂樹共舞……更重返東非辛巴威馬托博國家公園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的現場,體驗獵食者的視野。
6、涵蓋廣泛的自然史,見解深刻、充滿反思:幾十年來收集的大量研究為他的自然主義科學過程和家庭實驗室提供了深刻的見解。這本書是自然主義的瑰寶,不僅停留在觀察上,還涵蓋了廣泛的自然歷史,突出環境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演化和萬物的連結性。
7、幽默、熱情且細緻的寫作風格,不自覺就進入荒野之心:不認識這些生物嗎?沒有關係——作者會讓你讀得津津有味,從此和生物們成為朋友。沒有人能像Heinrich那樣解釋自然世界,對生態與物種洋溢著熱情,讓人全神貫注。如果聖誕樹為何尖尖的或蜜蜂的體溫為何那麼高,對您來說一點都不有趣,那麼是因為您還沒有讀過Heinrich。
8、完美結合科學研究與文學哲思,指出可能的出路:為我們找出一種看待和置身於大自然的新方式,一條回歸自然的道路。
9、穿插生動手繪,充滿美學與趣味:為了配合文字,作者繪製了生動、迷人、趣味的線條圖,揭示植物的結構細節以及昆蟲和微小生物的特寫鏡頭。
一致推薦
❖Alvin|春及殿Primavera粉專版主
❖朱有田|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大利|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生、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游旨价|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
❖董景生|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胖胖樹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蔡任圃|北一女中生物教師
各界好評
「世界上最偉大的關於鳥類、昆蟲、樹木、大象等的生態著作之一。海恩利許當之無愧、是一位足與梭羅相提並論的科學家。」——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我們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愛德華·O·威爾遜
「他不是普通的生物學家,是那種將令人生畏的科學嚴謹性與諷刺感、和對他的學科不屈不撓的孩子氣般的熱情結合在一起的人。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可以將密集的科學解釋嵌入優雅、輕鬆的自然寫作中。海恩利許的思想是一個古老的東西,就像一隻烏鴉,注定要生活在戶外。」——David Quammen,紐約時報書評
「海恩利許是一種完美混合體的最佳例子:科學作家。」——洛杉磯時報書評
「對意識本質的引人入勝的探索,在樹林中進行了一次美味的短途旅行……一個偉大的故事講述者。」——巴爾的摩太陽報
「深刻而有見地的寫作。」——大衛·格斯納,華盛頓郵報
「讓讀者相信,肉體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更新的機會。」——《自然》
「充滿激情的觀察。將回憶錄和科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紐約時報書評
「沒有人能像海恩利許那樣解釋和著迷自然世界。無論是介紹他樹上的蚜蟲還是山雀的飲食習慣,海恩利許都讓我全神貫注於我周圍世界的細微差別。如果美國栗樹的歷史或蜜蜂的直腸溫度,對您來說聽起來一點都不有趣,那麼是因為您還沒有讀過海恩利許。幾十年來收集的大量論文確實為他的自然主義科學過程和家庭實驗室提供了深刻的見解。對於那些精通他思想過程和科學方法的人來說,這本論文集是一個自然主義的瑰寶!」——讀者回饋
「作者以其所發表之上百篇學術期刊論文為基礎,將所記錄到的生物行為等過程,配上所建立的數據庫、統計學的各種關係、無數的驗證假說,以自然史的科普方式撰寫而成,內容深入而扎實、邏輯推理清楚、科學數據到位、驗證假說具說服力,讀者可以見識到作者像偵探辦案般抽絲剝繭的功力,動植物行為之任何蛛絲馬跡皆逃不過他的法眼。這些散文顛覆了一般讀者對自然史內涵的刻板印象。可以說,作者走出了自然書寫的格局,開創了新典範。」——金恒鑣,亞熱帶生態學學會理事長
「我對於那些願意在大太陽下或是大半夜不睡覺、專心守候觀察的生物學者(如本書作者),欽佩不已。幾乎所有的科學發現都始於觀察,某些看似平常或習以為常之事,在有心人眼中就引發了問題。例如本書作者偶而看見一條似乎動也不動的毛蟲、一隻在楓樹間跑來跑去的松鼠、各種顏色與花紋的鳥蛋,以及一朵瞬間綻放的鳶尾花,就展開了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最終對觀察現象也得出讓人滿意的解釋,這是與許多傳統的自然生態寫作大不相同之處。」——潘震澤,本書譯者
「閱讀大自然需要導師,如果你我都曾因對自然萬物感到好奇卻不知如何接近它,那麼在海恩利許教授的敘事宇宙裡,我們都將找到通往大自然的燈塔。」——游旨价,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所博士
作者簡介
伯恩德.海恩利許(Bernd Heinrich)
1940年生,當今美國備受讚譽的自然生態學家、田野工作者和渡鴉研究者,曾是古根海姆研究員和哈佛研究員,被譽為這個時代最優秀的博物學家之一,足與梭羅相提並論。
對自然世界有著親密、深刻、全面且廣博的看法。喜歡田野,長期研究渡鴉,被稱為“渡鴉之父”。著有眾多書籍,包括暢銷的《冬季世界》、《渡鴉之心》、《熱血昆蟲》、《熊蜂的經濟生態》、《我們為什麼要跑步》、《歸巢本能》等,並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專業書評以及為《紐約時報》、《戶外》等雜誌和報紙撰寫文章。《熊蜂的經濟生態》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永恆的生命》獲得2013年新英格蘭筆會獎非小說類作品。自佛蒙特大學生物學教授一職退休。目前住在緬因州。除了學術成就,他目前還是世界級的超級馬拉松運動員,持有美國100英里長跑紀錄。
海恩利許出生於巴德波爾津(Bad Polzin),童年經歷二戰,像個流浪兒似地在德國北方森林生活了六年。1951年,全家前往美國。緬因森林是他最喜愛的地方,彷彿承繼了梭羅一百年後的靈魂,他在此帶著他的渡鴉,一起體驗與大自然相處的種種樂趣,重新發現人為何而活的意義。
譯者簡介
潘震澤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兼任與客座教授。目前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並擔任《科學人》編譯委員。已出版著作有《科學讀書人》、《生活無處不科學》、《為什麼腸胃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及《發現人體》四本,譯著有《人體生理學》、《愛上中國的人》、《基因社會》、《最致命的敵人》等二十餘本。
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