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紀伊國屋人文大賞首獎,東大、京大最受歡迎哲學書籍,銷量突破50萬本!
.「閒暇」究竟是什麼?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感到無聊的?本書尖銳地指出現代消費社會中消遣與無聊所帶來的問題;並從巴斯卡、史賓諾莎、盧梭、馬克思、尼采、范伯倫、海德格、羅素、阿多諾、漢娜.鄂蘭、高伯瑞、史文德森……談人類自由的本質。
「活得像個人」
人若沒有麵包活不下去。但是,生活不能沒有玫瑰的妝點。
※
倫理學大哉問————
所謂的倫理學,是叩問該如何生存的學問。
人類大抵是在無聊與消遣的交融混合中生存,因此而完整了生存的「正確意識」。無論如何都會感到無聊的人類生存,該如何面對並與其共處?
「閒暇與無聊」在哲學、社會學上是經常被討論,且富有「時代意義」的題目。
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面展開,社會變得富足有餘裕——一是經濟上的餘裕,二是時間上的餘裕,亦即閒暇。當代部分發達國家的人們生活富裕、閒暇時間增多,但並沒有使人更能好好享受生活,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所指出的:反而有人因此變得無聊,陷於無事可做的不幸之中。
豐足的生活反而招致不幸?似乎有哪裡不太對勁?
當人們陷入因餘裕所產生的無聊中,資本主義便有機可乘。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特徵之一,便是文化產業的巨大化,把文化視為新的經濟活動來看待,將既有的娛樂以及有利產業發展的娛樂,提供給人們填補閒暇。過去,經濟的發展來自搾取生產者的勞動力;今日,搾取閒暇則已成為牽動資本主義發展的莫大力量。為何閒暇會被搾取?為什麼人身在閒暇中會感到無聊?而更基本的問題:所謂的無聊是什麼?
本書作者國分功一郎是日本新世代代表性的哲學研究者,從閒暇生活的視角對資本主義社會做了深刻的分析。
全書從基本原理、系譜學、經濟史、異化論、哲學、人類學等不同領域的理論基礎與觀點,對「閒暇」和「無聊」的內涵進行了全面分析,由羅素、海德格、巴斯卡、史賓諾莎、盧梭、馬克思、尼采、范伯倫、霍克海默、阿多諾、漢娜.鄂蘭、高伯瑞、拉斯.史文德森等思想家的相關論述,叩問人類的生存學問,由倫理學的角度總結,如找尋適合自己、展現自我的生活方式,而身處有餘裕社會的我們,除了每日的勞動之外,最終應該將目光投向何處?
作者簡介
國分功一郎(Kokubun Kouichirou)
1974年生。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博士修畢。博士(學術)。現任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所及教養學部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史賓諾莎 讀者肖像》(岩波新書,第11屆河合隼雄學藝獎得主)、《中動態的世界—意志與責任的考古學》(醫學書院,第16屆小林秀雄獎、第8屆紀伊國屋人文大獎得主)、《閒暇與無聊的倫理學 增補新版》(太田出版,第2屆紀伊國屋人文大獎得主)、《德勒茲的哲學原理》(岩波書店)、《史賓諾莎的方法》(美篶書房)、《直覺理解民主主義》(晶文社)、《近代政治哲學—自然・主權・行政》(筑摩新書)、《該來的民主主義—小平市都道328號線與近代政治哲學的諸問題》(幻冬社新書)、《對目的的抵抗—哲學講話系列》(新潮新書)、《從手段到解放—哲學講話系列》(皆為新潮新書)等。
合著作品包括:《〈責任〉之生成—中動態與當事者研究》(新曜社)、《在語言消逝之前—如何重拾「人性」》(幻冬舍新書)、《「利他」是什麼?》(集英社新書)等。譯著包括:《什麼是基礎?》(德勒茲著,筑摩書房)、《馬克思與兒子們》(德希達著,岩波書店)、《康德的批判哲學》(德勒茲著,筑摩學藝文庫)等。英文、中文譯作包括:《The principles of Deleuzian philosophy》(愛丁堡大學出版社)、《閒暇與無聊》(立緒文化)。
譯者簡介
方瑜
慶應義塾大學藝術管理碩士。任職於表演藝術領域,兼職譯者,譯有《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立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