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的力量:臨床哲學試論

作者:鷲田清一
譯者:林暉鈞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22/08/18
定價:480元
ISBN︰9789863572459
心靈工坊
優惠售價
NT$380~419
商品編號: 978986357245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從象牙塔走向社會,走向受苦的人,去聽他們心裡的話


      「聆聽」,能開闢一個空間,讓說話的人得以理解自己。日本臨床哲學創始者鷲田清一認為,這也許是讓現代人從苦痛中解脫的方法之一。

      本書是鷲田清一臨床哲學的基本論述,也是他以哲學展開社會改革的出發點。所謂臨床,指的是各種受苦的現場,包括身心醫療、長期照護、教育等領域。這位走入人群的哲學家,期望打破哲學與大眾間的壁壘,讓哲學人與受苦者共在、共生、共苦、共思。

      臨床哲學並非醫學,不以治療為目的,而是和受苦的人一起扛起問題,一起分析、理解、思考,進而從問題的內側克服問題、找到力量。

      只有「說」、沒有人「聽」的話語,是不可能存在的。

      鷲田清一探討「聽和說」的各種面向:目光、聲音、Timing、碰觸、自我與他者的距離等。唯有具備「熱誠款待」(hospitality)和「易受傷害」(vulnerable,無法不感受別人痛苦)特質的聆聽,才具有力量。

      而專業照護者一向的兩難:一方面必須以人與人的關係和受照顧者互動,又必須與對象保持距離。這在臨床哲學的思索下,將有何種出路?

      「臨床哲學」追問自己的是:能否照護那「協助他者『照護自我』的人」?

      從臨床哲學的起點開始,所有關注哲學未來性的讀者,都需要釐清哲學和人生「受苦現場」之間的意義。

      驅動臨床哲學的應該是一種寧靜的熱情;一種想了解別人、想與人接觸、想傳遞某種想法或訊息的渴望。離開這種交流的場所,臨床哲學不可能存在。——鷲田清一

    本書特色

      ★從哲學審視醫療、臨床、社會、教育等面向,創發亞洲臨床哲學的經典
      ★收錄日本攝影大師植田正治攝影作品,開啟閱讀時的沉思空間

    誠摯推薦 

      尤淑如│臺灣哲學諮商學會高級講師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兼科主任
      李維倫│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
      紀金慶│臺灣國立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翁士恆│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張政遠│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副教授
      張凱理│台齡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彭聲傑│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臨床心理師
      黃筱慧│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楊婉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兼所長   
      廖欽彬│廣東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
      鄧元尉│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
      (按姓氏筆劃排列)

     

    作者簡介

    鷲田清一


      日本哲學家,1949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系畢,文學博士課程修畢,現為大阪大學名譽教授、京都市立藝術大學名譽教授。專攻臨床哲學、倫理、現象學、身體論、時尚評論,開啟日本及亞洲臨床哲學運動,賦予哲學現代新生命。主要著作有《聆聽的力量》、《等待這件事》、《不能死的理由》、《即將遇到挫折時的臨床哲學診所》、《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人」的現象學》、《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人為什麼要穿衣服》等。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作為隱喻的建築》、《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另譯有《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青春的夢與遊戲》、《源氏物語與日本人》等書(均由心靈工坊出版)。

     

    目錄

    〔推薦序一〕把哲學放在社會的床邊,重新尋找哲學的可能性/廖欽彬
    〔推薦序二〕臨床哲學與哲學諮商/尤淑如
    〔推薦序三〕聆聽無聲之聲/張政遠
    〔推薦序四〕聆聽「這件事的現象學描述」/李維倫

    第一章 一個哲學上的「嘗試」
    1.聆聽的行為
    2.哲學的獨白
    3.哲學的風格
    4.哲學的危機
    5.哲學的固執
    6.哲學的肌理(texture)
    7.「essay」的理念
    8.非方法的方法

    第二章「在誰的面前」這是個問題
    1.哲學的場所
    2.目光的交會
    3.聲音的傳達
    4.「朝向某個對象」這件事

    第三章 邂 逅
    1.沉默與話語的妥協
    2.無法取得間距
    3.互補性
    4.與某人邂逅

    第四章 接 納
    1.人生諮商
    2.話語抓住我們,而聲音只是響起
    3.誰來聆聽?
    4.關於hospitality

    第五章 痛苦的痛苦
    1.我們都是異鄉人
    2.「易受傷害」這件事
    3.失去痛苦
    4.以「聆聽」祈禱
    5.「包裹」治療法

    第六章 「觸」與「碰」
    1.觸到人的脈搏
    2.「觸」的階段
    3.「碰」的聲音
    4.人是聲響的存在

    第七章 享 受
    1.享受的經驗
    2.「獻出時間」與無條件的在場
    3. 相互的背面

    第八章 Homo Patiens
    1.照護與其「場所」
    2.款待的規矩
    3.homo patiens
    4.與意義交纏,同時遠離意義
    5.模稜兩可與開朗

    規格說明
    • ISBN:9789863572459
    • 叢書系列:Master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