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敲敲門2:調查研究再進攻

作者: 洪伯邑, 陳懷萱, 陳虹穎, 李梅君, 何俊頤, 王安琪, 林靖修, 鄭肇祺, 胡哲豪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5/01/24
語言:繁體中文
臺大出版中心
優惠售價
NT$425~470
商品編號: 978986350945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世界與田野之間的「雙向互變」,挑戰了田野工作過去在「空間」、「時間」與「人」等面向的思維與操作。本書以三大主題:「田野在哪裡」、「解鎖時空的田野」、「田野無邊界」,解鎖田野中的變與不變。

      ‧「田野在哪裡」:探討了田野空間概念的擴展,包括移地多點與數位田野。
      ‧「解鎖時空的田野」:剖析在檔案以及機構中進行田野的挑戰與策略。
      ‧「田野無邊界」:思考如何與田野中多元的行動者共同生產與實踐知識。

      本書回應田野現場真實生活脈動,運用不同領域的各種方法、工具與技術,反思田野工作者自身角色與責任,體現「不變應萬變」的田野思維的精神。

      「田野跑路中」Podcast節目網址:anchor.fm/fieldrunaway

    各方推薦

      《田野敲敲門2》不只是一本關於田野工作的工具書,同時也拓展了「田野」本身的定義。在AI技術以人類不可知的速度發展的時代,這本書不只是給專業人士的參考書,同時也可以帶著我們通往「知己知彼」、安身立命的旅程。——何欣潔(資深媒體人、離島出版總編輯)

      當人類活動的尺度有了急遽變化,研究的路徑工具也必然有所變革。本書作者們從他們多元創新的實踐經驗中,為新時代的田野工作者,提供了從理論到實務上皆貼心周到而實用的指引。——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

      當AI越來越具支配性,為了更好地理解人與社會的多樣性,我們都需要「田野」的能力。這本書帶著讀者走入數位世界、文獻、機構、USR現場、多物種的現場,為不同型態場域的田野調查工作者賦能,正是該世代最期待的指南。——宋世祥(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

      《田野敲敲門》集結了不同人社領域的專家一同思考田野技法,《田野敲敲門2》延續了這樣的精神,並納入過去被忽略的檔案、機構研究,又加入多物種、數位、AI的新取徑,是現今最具突破性的田野教科書。——林浩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田野在哪裡?什麼叫做「做田野」?《田野敲敲門2》不只是一本做田野的教戰手冊,更是一本重新認識田野的導引。打開它,跟著各領域田野工作者的腳步,走入由物與人、人與非人構築的田野世界。——洪廣冀(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田野敲敲門2》以設計思考與創新為核心,深入議題現場探究多元的方法與實踐,挑戰對於問題的既定框架。執行好的設計研究,一直是落實設計創新與行動最佳養分。——楊振甫(5% Design A ction社會設計平台創辦人)

      《田野敲敲門2》職人進階版,一樣佛系的心法大公開。更多元的田野場景與資料想像,讓你上山下海、時空穿越,無處不觀察,日日都田野。——蔡晏霖(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洪伯邑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關心食物與農漁業、自然與社會、邊界與移動,編有《尋找台灣味》一書,主持全台語Podcast《台灣話、台灣味》。

    陳懷萱

      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兼具戲劇與人類學背景。致力走進不同真實生活場景,應用田野思維與劇場方法,設計中介各種相遇互動,創造混齡對話與人際關係連結的多元意涵,促進跨世代的交流與理解。

    陳虹穎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喜愛穿梭在不同環境,探索規則如何刻畫地景,地景又如何形塑規則。以嗅聞與描繪空氣的劃界與越界,重新敘說都市化過程。研究和教學是尋找同行者,一起讓每寸土地說話。

    李梅君

      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游走在數位、資料、賽伯格間的後/人類學家,待過劇場、電視台、竹科。致力從喵星人的視角思考數位行動主義、資料政治、科技與民主。

    何俊頤

      野球宅。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誤入歷史研究後,相信人人都能從歷史檔案中讀出趣味的人文地理學與STS研究者,近期希望能從水來書寫戰後臺灣史,有朝一日也期待能從動物的角度來說說臺灣環境史。

    王安琪

      現任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曾以研究生的身分在安寧病房與國中輔導室出沒。探索醫療場域中的生命故事,觀察醫療團隊、病人和家屬如何一起面對生命的轉折點。

    林靖修

      現任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南島文化中心主任。以「聲音」和身體感為田野主角的人類學者。喜歡和原住民族人一起上山,隱沒在森林之中;也喜歡一起唱卡拉ok。習慣在多數人可能覺得沒有意義的小議題上尋找研究的價值。

    鄭肇祺

      現任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以吃喝玩樂為業的人類學家,喜歡看虱目魚在太陽底下吃飼料,也會對著夕陽西下、吹著鹹風放空。正在學習走路採野菜,也愛在營火旁聽獵人分享跟動物互動的故事。

    胡哲豪Valagas Gadeljeman

      現任義守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教師暨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主任。長期與原住民部落合作執行不同形式的合作,他的田野從來不是「一個」田野工作者的事,而是與許多部落工作者「一起」的田野。

    =====

    目錄

    各方推薦
    推薦序 田野在哪裡?帶著「田野敲敲門」趴兔,讓你一秒抵達現場╱林承毅

    0 田野敲敲門,敲到2.0?

    Part.1 田野在哪裡?

    1 移地與多點田野
    日常裡的「移地研究」
    為何做「移地/多點田野」?
    怎麼做移地/多點田野?
    行前準備
    開始Follow the Things!
    結語
    2 數位田野
    什麼是數位?
    科技麻瓜也可以做數位田野嗎?
    數位田野在哪裡?
    數位田野作為一個網絡
    搭配服用的田野小祕訣
    數位工具幫幫忙
    數位田野的倫理
    結語

    Part.2 解鎖時空的田野

    3 檔案研究
    熱身活動:此地的過去
    無法親臨「現場」:歷史研究的獨特挑戰
    從門檻低的資料開始
    可信度:以可溯源的資料優先
    脈絡化:調查檔案的生命史
    去哪裡找資料?豐富你的檔案典藏脈絡
    解讀檔案:生產脈絡
    4 機構田野
    進機構前的準備功夫
    沉浸在田野中
    找出田野中的驚訝處
    結語

    Part.3 田野無邊界

    5 田野發聲的另類途徑
    「看到」田野
    聆聽田野工作的聲音
    田野發聲
    結語
    6 多物種民族誌
    多物種民族誌的田野工作
    暖身活動:校園裡找野菜
    接觸世界的工具
    連結多物種田野裡的人和物:採野菜煮搖搖飯
    TTT與可移動之物
    多物種民族誌的倫理
    結語
    7 合作參與和田野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及社區參與的各種挑戰經驗
    如何規劃「好」的合作參與模式?
    結語

    後記:AI敲敲門:田野工作新視野
    延伸閱讀

    敲敲門Podcast放送
    ► 三年後,再聚首
    ► 怎麼辨識「移動的田野」?
    ► 進入數位田野需要多麼「數位」呢?
    ► 如何區別田野和檔案間的千絲萬縷?
    ► 接觸界線之拿捏:機構對象與田野倫理
    ► 如何感官田野,另闢田野發聲的另類途徑?
    ► 多物種民族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與動物倫理
    ► 再探合作參與的田野面貌

    規格說明
    • 規格:平裝 / 276頁 / 16 x 21 x 1.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