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待黃昏的貓頭鷹:陳紹馨的學術生命與臺灣研究

作者: 鄭力軒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2/09/23
定價:520元
ISBN:9789863506348
臺大出版中心
優惠售價
NT$442~489
商品編號: 9789863506348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內容簡介

      陳紹馨的名字雖然廣為人知,但學界對他的整體學術生命以及知識關懷卻仍相當模糊。

      本書試圖補足這個缺口,將陳紹馨界定為從臺灣而生的古典社會學之子,除了作為本土研究先驅外,更是臺灣現代社會科學重要的創建者。內容追索陳紹馨橫跨多重知識場域的學術生命,從1920年代的啟蒙、1930年代赴日研究歐洲社會思想、1940年代返臺投入民俗學以及參與臺灣文化運動,到戰後初期嘗試傳承戰前臺灣研究成果,並在1950年代與美國學者展開深刻互動,投入包括人口學、人類學與社會學等領域,最後在1960年代生涯最後的階段,針對不利於臺灣研究的學術環境寫出了影響力巨大的〈中國社會文化的實驗室:臺灣〉一文。

      作者主張陳紹馨這些看似分歧的著述背後共通的知識關懷,是他對臺灣社會現代性的視野;而日後對陳紹馨的遺忘與記憶也與這個視野有密切關係。重探陳紹馨的視野除了還原臺灣社會科學重要先驅者的面貌外,也有助於反思當代臺灣研究與社會科學的發展。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鄭力軒


      國立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社會學博士。曾任教於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經濟社會學、歷史社會學、日本社會、人口與健康。

     

     

    目錄


    「臺灣研究先行者」序言
    圖版目次

    前言 臺灣社會科學的伏流

    第一章 從汐止到東京:家庭背景與成長經驗(1906-1928)
    陳德星堂中的陳紹馨
    汐止陳家的發展
    陳定國的政治與經濟事業
    宗族的思索
    乙未世代的1920
    新生學會

    第二章 社會的探求:東北帝國大學時期(1929-1936)
    東北帝國大學學風
    日本社會學史中的新明正道
    東北帝大時期的學術活動
    德國社會思想研究
    作為社會學前史的市民社會思想
    歷史化現代性:東北帝大時期的學思遺緒
    返臺

    第三章 從臺灣而生:殖民末期的學思(1937-1945)
    殖民末期的臺灣文化社群
    《民俗臺灣》與民俗學思想
    《陳夫人》與臺灣文學場域的爭鬥
    語言與家族生活:俚諺研究
    從民俗學到俗民社會:殖民末期學思的遺緒

    第四章 繼往開來:從帝大到臺大(1945-1951)
    最好的時光
    從奴化論爭到二二八
    臺灣文化協進會與《臺灣文化》
    死亡現象的社會學
    人類學傳承與瑞岩調查團
    新學術體制的確立

    第五章 到經驗主義之路:與美國社會科學的交會(1952-1958)
    美國之行與學術轉向
    美國連結與社會調查的開展
    臺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生育調查與世界人口問題
    到經驗主義之路

    第六章 〈實驗室〉臺灣(1959-1966)
    學術生涯的開展
    美國「中國社會」人類學的開展
    臺大社會學系成立
    省通志稿與臺灣史社群
    〈實驗室〉臺灣
    離世
    結語 不待黃昏的貓頭鷹
    對陳紹馨的遺忘與再發現
    陳紹馨學思的當代意義

    後記
    附錄一:陳紹馨簡譜
    附錄二:陳紹馨著作
    附錄三:陳紹馨紀念及評述文獻目錄
    附錄四:訪談一覽(含面訪、電訪及電郵通信)
    圖版出處
    徵引書目
    索引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