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話本字音讀考:以台灣海陸客話為例

作者:彭盛星
出版社:唐山出版
ISBN:978-986-307-271-3
出版日期:2025.11.10
定價:460元
考求客家話的本字和音讀,須從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著手
優惠售價
NT$355~39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作者簡介

     

    彭盛星

    台灣桃園人,1953年生。台北師範專科學校(1973)、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0)、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研究所(2004)畢業,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994)結業。歷任國民小學、中學教師、主任、校長37年,2010年於桃園市平鎮國民中學校長任內退休。主要研究漢語方言和客家話文字、音韻,曾經在兩岸客方言學術研討會發表過多篇學術論文,著有《台灣五華(長樂)客話研究》(2004)、《台灣長樂客語詞彙匯編》(2013)、《廣韻:反切在海陸客話的音讀》 (2023)。曾任台灣客家語文學會理事、桃園市國中本土語言輔導團召集人、桃園市新楊平社區大學客家歌謠班指導老師,現為教育部海陸腔客語詞彙編輯委員、桃園樂友國樂團團員、桃園胡琴學會會員。

     

    內容簡介

     

      本書《客話本字音讀考:以台灣海陸客話為例》列舉七百多個例字,徵引中外語言、文字、訓詁、音韻、詞彙、語法等學科理論,辨析漢字字形、字音、字義的流變,對客家話的本字和音讀提出個人觀點。

      考求客家話的本字和音讀,須從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著手。字形方面,透過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知悉漢字字形變化的過程。語音方面,依據上古先秦古籍的通假字音、直音,中古《切韻》、《廣韻》、《集韻》等韻書的反切音,明瞭從古到今客家話聲韻調變化的音理;並擷取西方語言學、語音學等理論,瞭解漢語方言的音值和語音變化的規律。字義方面,仰賴前人對《詩經》、《楚辭》等古籍的註解,《說文解字》、《爾雅》、《方言》等文字、訓詁書籍的釋義,理解漢字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之間的義理。

      本書論述內容涵蓋中外語言、文字、音韻、訓詁、詞彙、語法等諸多學科,引述許多語言學、語音學、漢藏語系語言比較等理論,為了便於作清楚的論述,採用「國際音標(IPA)」注音;非專業學習者可以透過所舉「例字」的國際音標和客語音標比對,瞭解本書論述的理論和內容。

     

    內文試閱

     

    〈自序〉彭盛星

     

      近年,個人常在海陸腔客話詞彙編輯小組或客家話相關群組,與師友討論客家話詞彙的用字和音讀問題,頻繁出現找不到本字或難以確定用字音讀的情況;討論群組成員對用字、音讀各有自己的依據和看法,不易達成共識,以致造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現象。客家話四縣、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六腔詞彙編輯召集人會議通過後公布的用字、讀音,不免出現一些與字辭典所釋字義不符的「同音借代」字,又引起諸多質疑和爭論。本書《客話本字音讀考:以台灣海陸客話為例》以個人2023年出版的《廣韻反切在海陸客話的音讀》,以及個人參與海陸腔客話詞彙編輯小組的討論用字為藍本,列舉700多個例字,徵引中外語言、文字、訓詁、音韻、詞彙、語法等學科理論,辨析漢字字形、字音、字義的流變,對客家話的本字和音讀提出個人觀點。

      客家話是漢語的八大方言之一,紀錄客家話使用的是漢字,自然有其文字和語音的依據。考求客家話的本字和讀音,必須從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著手,解析三者的來龍去脈和關係,方能找出比較合理、適用的答案。字形方面,要透過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隷書到楷書一脈相承,既表音又表意的方塊漢字,知悉漢字字形變化的過程。語音方面,須依據上古先秦、兩漢古籍的通假字音、直音,到中古隋代《切韻》、宋代《廣韻》《集韻》等韻書的反切音,明瞭從上古、中古到今客家話聲、韻、調變化的音理;還要擷取西方語言學、語音學等理論,了解漢語方言的音值和語音變化的規律。字義方面,則仰賴前人對《詩經》《楚辭》《尙書》等先秦、兩漢古籍的註解,《說文解字》《爾雅》《方言》《釋名》《廣雅》等文字、訓詁書籍的釋義,理解漢字本義、引申義、假借義之間的義理。唯有通徹了解漢字字形、字音、字義的演變過程和變化理據,找出的客家話本字和音讀才具有說服力。

      本書論述內容涵蓋中外語言、文字、音韻、訓詁、詞彙、語法等諸多學科,引述許多語言學、語音學、漢藏語系語言比較等理論,為了便於作清楚的論述,採用「國際音標(IPA)」注音;非專業學習者可以透過所舉「例字」的國際音標和客語音標比對,瞭解本書論述的理論和內容。

      本書寫作時間跨越數年,個人曾經參與昔日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研究所授業恩師羅肇錦客家話的群組討論,近年也持續在新竹教育大學授業恩師范文芳教授領銜的海陸腔客語詞彙編輯小組,共同討論客家話詞彙的用字和音讀。在兩位恩師的指導、解惑,以及陳秀琪、何石松、劉醇鑫、徐貴榮、賴維凱教授和詹益雲、張美容、徐建芳、陳淑美、楊世玲等老師的指點、切磋下,方能完成本書的撰寫,在此致上萬分謝意。漢語的文字和音韻知識原本就博大精深、浩瀚無垠,加上考古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不斷湧現新的研究成果,文字、音韻和相關學科也出現一些新的理論,單憑一己之力要全面理解、論述,誠屬不易。書中所述,難免有疏漏之處,尚祈師友、方家指正。

     

    節錄自〈海陸客話聲調的演變特點〉

     

      隋代《切韻》時期的漢語仍然是「平、上、去、入」四聲,大概在公元八世紀中唐時候,平、上、去、入四聲各依聲母的「清濁」形成陰、陽兩個調類。清聲母屬「陰調類」,濁聲母屬「陽調類」,以致分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八個聲調。現代漢語方言的聲調都在這八個聲調或增或減,客家話作為漢語方言的一支,聲調的演變方式亦是如此。今台灣四縣客話有「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陰入、陽入」六個聲調,海陸客話有「陰平、陽平、陰上、陰去、陽去、陰入、陽入」七個聲調。

      漢語的聲調系統是長期歷史發展的產物,它不僅受自身聲母、元音系統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還可能因受到其它語言或方言的聲調影響而發生變化。形成海陸客話聲調特點的原因,除了依據「聲母清濁」和客家話自身的「聲調演變特點」外,海陸客話和其它漢語方言一樣,還有同一個字讀多個聲調的現象。由於同一個字詞具有不同的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因而形成周祖謨(1914-1995)所說的「別義異讀」;別義異讀的現象在漢語方言比「文白異讀」更為廣泛。

      周祖謨(1914-1995)所稱的「別義異讀」,指的是“為區別一個字的詞性或字義,改變了該字的聲母、韻母或聲調的讀法”,李榮(1920-2002)稱為「變音」,包括變聲、變韻和變調。「別義異讀」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從共同語到方言,都普遍存在,而且古今有別,南北相異。

      屬於聲調上的別義異讀或稱為「因音別義」、「音隨義轉」,周祖謨(1914-1995)謂之「四聲別義」,李如龍(1936-)稱之「異調別義」,亦即古人所謂「讀破」,今稱為「破音字」。「四聲別義」現象在各漢語方言普遍存在,有些字的不同聲調讀音在《廣韻》《集韻》的多個反切可以反映出來。

      客家話有些字的字義與《說文解字》、中古韻書的釋義相符,卻與韻書反切的聲調不符,按中古韻書的反切無法切出正確讀音,原因在於韻書失收了許多漢語方音的「反切」。遇此情況,我們不應宥於韻書的反切而不知變通,應通過形聲字「聲符」的原有聲調和各漢語方言的「四聲別義」的破音規則,找出本字並賦予正確讀音。

      漢語中古音到今海陸客話的聲調演變特點如下:

    1.中古音的平、去、入聲調「,今海陸客話依《廣韻》《集韻》等韻書反切上字的聲母清濁,清聲母讀「陰類調」,濁聲母讀「陽類調」。

    2.中古清聲母和濁聲母的上聲字,在今海陸客話不分陰陽,皆以「上聲」調稱之。

    3.中古全濁聲母上聲字,在今海陸客話讀陰平、上聲和陽去調,三者所轄字數約等量齊觀。「「全濁上聲讀陰平」是客家話的特殊音變規則;「全濁上聲讀去聲」則趨同北方官話的音變規則,四縣客話讀陰去調,海陸客話讀陽去調。

    4.中古次濁聲母上聲字,今海陸客話讀多讀陰平和上聲調。「「次濁上聲讀陰平」是客家話的特殊音變規則。

    5.許多中古去聲常用字,不分清、濁聲母,今海陸客話讀成上聲調;某些字還有「白讀」讀上聲調,「文讀」讀去聲調的現象。中古去聲字在今四縣和海陸客話讀上聲的常用字數超過100 個,不應看作聲調演變的「例外」,應視為中古去聲字在上古後期「原讀上聲」的保留。

    6.有些中古次濁入聲字,濁聲母原本應讀陽入調,有許多字今海陸客話卻讀為陰入調,且無規則可循,各地的客家話次方言也有如此一致性的特點。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考求客家話本字、音韻的相關學科理論

     第二節 國際音標的輔音和元音

     第三節 國際音標與其它音標對照表

     

    第二章 海陸客話的聲母

     第一節 海陸客話的聲母讀音舉例

     第二節 漢語中古音聲母的源流

     第三節 四十字母在今海陸客話的聲母類別和讀音

     第四節 海陸客話的成音節輔音聲母

     

    第三章 海陸客話的韻母

     第一節 海陸客話的韻母讀音舉例

     第二節 韻攝、韻母、韻目、開合、等第釋義

     第三節 等韻圖十六韻攝和《廣韻》206

     

    第四章 海陸客話的聲調

     第一節 海陸客話聲調的調名、調值和調性

     第二節 漢語聲調的演變過程

     第三節 海陸客話聲調的演變特點

     第四節 海陸客話的變調

     

    第五章 客話本字的釋字、釋音、釋義說明

     第一節 釋字、釋音、釋義原則

     第二節 文字、音韻、訓詁文獻和專有名詞簡介

     第三節 例字詮釋

     

    參考文獻

    規格說明

    ISBN9789863072713

    叢書系列:唐山論叢

    規格:平裝 / 288 / 29.7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