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流傳社會學.洄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

Sociology of Circulated Popular Songs: the Trend and Prevalence of the Taiwanese Case
作者:石計生C. S. Stone SHIH
出版社:唐山出版
ISBN:978-986-307-227-0
出版日期:2022.09.10
定價:450 元
驗證本書台灣流行歌「洄流迴路」的效力,提供後續研究者更好的思考參照。
優惠售價
NT$347~384
商品編號: 978986307227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作者簡介

     

    石計生C. S. Stone SHIH

    台灣高雄人,祖籍安徽宿松,現居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社會學理論、藝術社會學、台灣流行歌與道家身體研究。近年從理論經驗向度將台灣流行歌探究的觸角,延伸至戰後的日本、中國與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探討台灣流行歌與華人社會流傳的跨界作用與長時段歷史社會影響。代表著作有《社會學理論》(2006)、《閱讀魅影:尋找後班雅明精神》(2007)、《馬克思學:經濟先行的社會典範論》(2009)與《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2014)、《探索藝術的精神:班雅明、盧卡奇與楊牧》(2017)。

     

    內容簡介

     

    本書為石計生自2006年開始研究台灣流行歌,以過去研究的總體時間(1930-80)約半個世紀,通過對於年鑑學派與德勒茲《千高原》的反思,探究理論啟發的可能性,並根據所收集的資料,開啟一種多元層次的洄流傳播探究。進而走出台灣島,以更寬廣的地域視角,重新驗證過去的理論性概念與修正發展;試圖從台灣各語種的流行歌角度,在新視域下檢驗其個人或事件流行的幅度,並與屬於社會時間的結構對話,從中全面檢視台灣文化主體性存在的可能與意義,挑戰目前學界將台灣視為流行歌「邊緣」的論點;最後,輔以為數龐大的珍貴文本資料,驗證本書台灣流行歌「洄流迴路」的效力,提供後續研究者更好的思考參照。

     

    內文試閱

     

    節錄自〈第二章  戰後歌仔本的考察:從張邱冬松到郭一男的日本連結〉

     

    張邱冬松的《台灣流行歌集》作為戰後歌仔本的最早雛形

     

      張邱冬松是日治時期相當知名,且能作詞、作曲和演奏的音樂家。1903年出生於台中縣豐原,1960年逝世。本姓張,因感念幼時過繼邱家之照顧,乃複姓張邱,本名冬松;雖然戰前他曾使用「東」松之名在台北放送局演奏,但基本上較常使用「冬」松。1932年默片電影《桃花泣血記》在台北上映引起轟動,張邱冬松亦將之引進豐原,充當辯士,解說電影,並且在二戰時期(1937-1945),應總督府的「皇民奉公會」邀請,冒著美軍空襲轟炸危險,到全台各地的軍部去唱歌表演勞軍、安慰浮動人心,並組成了「南國音樂團」。取名「南國」,是「因為台灣就在日本內地的南邊啊……我爸爸就是這樣覺得,啊咱台灣又很熱是熱帶啊,所以就叫做『南國』啊……」根據張邱冬松的孫女張鳳翔的回憶,「南國音樂團」可說是由整個大家庭所組成的。

     

      我們全家玩音樂……我後來知道當時的情況是,「南國音樂團」裡我父親吹小喇叭、拉小提琴,三師叔拉揚琴,姑姑擔任歌手,四師叔打鼓,我媽媽也是歌手……祖父的學生非常多……後來都成為「南國音樂歌劇團」的基本成員……。我是1949年出生,「南國音樂歌舞團」出團,當時我四、五歲,祖父幫我取綽號「小白兔」,妹妹叫做「小鶯歌」,我們隨著歌舞團到處表演,一家人是個流浪劇團,又唱歌,又跳舞,又演新劇,還有國術表演,好熱鬧的……它很像是楊三郎「黑貓歌舞團」啦!你知道吧?當時很流行,我們行走的路線很像歌仔戲團,全台灣到處走喔……一起吃,一起睡……每個地方待一個禮拜,這場演完就要趕到下一場,很苦……用大卡車載布景道具、木板等,一團就有四、五十人,在卡車上睡……出發時都在半夜三、四點。

      

      當時,同時被邀請去勞軍的另一團,是陳秋霖的「明光新劇團」。演唱的內容,陳秋霖遺孀鄭寶珠說:「嘿──有唱日本歌啦……嘛是有唱的是台語流行歌改編成日語的啦,藝旦唱的北管、南管等,攏是在大龍峒、大稻埕一帶自己在家掛牌開業的,給我頭家請去表演的啦……嘿──那我們這一團和張邱冬松那團有競爭的……去聽的軍人會跟奉公會的講,哪一團比較好,那一團的生意就會比較好啦……。」陳秋霖(1918-1990),是日治時期著名的作曲家,台灣人耳熟能詳的〈白牡丹〉就是陳秋霖譜的曲,陳達儒作詞,根根主唱。陳秋霖曾經遭遇白色恐怖,1950年因為參與「蓬萊歌舞團」在台北中山堂的演出策劃,而被冠上「音樂部長」身分,以思想犯被國民政府特務從家裡帶走,囚禁四個月才釋放。鄭寶珠生於1925年,台北蓬萊公學校畢業後,被日本老師推薦至總督府工作。「皇民奉公會」請陳秋霖組團去勞軍,鄭寶珠就是以歌手身分參與,戰後她也出過不少唱片。

     

      就本人所蒐集與掌握的歌仔本中,  張邱冬松所發行的《台灣流行歌集》(見【圖2-2】)是截至目前為止所看到在戰後最早、最完整的歌仔本,著作者代表人印的是「南國音樂歌謠研究會」的張秋冬松,其發行時間為民國371015日,共有五十二頁,收錄了五十首歌。其封面是由未註明繪者所繪製的表演者,並呈正面與側面的臉部,很有畢卡索立體派風格、配戴面罩一黑一金遮住眼睛頗為神秘,是個金髮、左手執扇,及帶著蕾絲邊手套與連身洋裝凸顯姣好身材的美女。暗黑的背景裡有兩點十字星光輝映,似乎訴說著那個「後二二八」黑暗時代的釋放心情,渴望著對於音樂之美與流行歡愉的追求。

     

    節錄自〈自序與致謝〉/石計生

     

      2014年夏天,受到愛知大學黃英哲教授的邀請,我參加由日本名古屋大學、一橋大學和愛知大學聯合舉辦的「戰中戰後的身體藝術與傳媒,台中日連鎖」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張邱冬松《台灣流行歌集》──論戰後歌仔本與台灣歌謠的日本連結〉一文。在充分討論、交流互動的會議過程中,讓我靈光乍現畫了張洋流流動的圖。從東亞視角來看,過去我提出的大雜燴混血歌的跨界、跨語,不斷翻唱的歌流傳視角,由於地方和國度的社會特殊性,不只是台灣,那時就懷疑其實到處都有著愛唱歌時代的流變差距存在。於是這作為台灣、日本和中國之間的流行音樂洄流構想草圖,就成為本書《歌流傳社會學.洄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的起點。

      爾今構想終於成為真實,成為本書第一章的部分理論性觀點。那是通過自然科學意義的洋流,與社會學隱喻的對話所展開洄流視域,討論長時段年鑑學派的布勞岱爾理論觀點,從而提出流行歌的「洄流迴路論」,建構了歌流傳社會學。

      過去《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台灣歌謠年代》的出版,被〈黃昏嶺〉所喚醒的研究熱情一發不可收拾。而在本書中,讀者將讀到,文字的持續熱情捕捉與跨界交織展現了流行歌研究的一種理性與泰然自若的自信。但接下來的許多變化,特別是2019年發生COVID-19疫情的全球大爆發,死亡與感染疫病無數令人無限傷感,它徹底改變了人類的行為與交往溝通模式,一直到今天仍方興未艾。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現在不是2022年,而是新冠紀元三年,直到世界末日。」

      從學術生命史而言,《歌流傳社會學》是繼《時代盛行曲》之後,我費時最久也是我最後一本流行歌研究的著作。從2006年開始進行台灣流行歌的研究以來,距今本書問世已經整整過了十五年。而處於新冠疫情肆虐這樣不確定性的未來,坐在窗前奮筆疾書──我每日深居簡出,回憶著過去從台灣到日本、中國,再到南洋的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那些可以自由移動的研究的日子,持續本書九大章節的撰寫,腦海裡則不斷地想起許多難忘的人事物。

      而紀露霞作為觸發我研究台灣流行歌的伊始,也是跨越時空搭橋走向敞開的通道。打從那年和紀老師在大阪逛街時她用流利的日語和人交談,一次在台北美術館演講,她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夾雜著台語,訴說著歌謠動人的既往故事。這些都告訴我們,紀露霞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她也牢記自己的祖籍來自中國的福建和小時候學過的日語,這些都成為寶島歌后演唱生命中感覺經驗的一部分。其實也是我們所看到的,台灣日常生活方言與各種語言交織、族群混融的真實。

      2020年的二月,COVID-19疫病開始逐漸全球大流行的同時,我意外經歷了生命中的大坎──突發性的腦溢血,整整半年的思考「斷線」,無法將之前的研究想法串聯,幾乎放棄學術工作。至20226月近整整兩年半期間,集眾人的力量,讓「斷線」的思考有天終於回來了,我知道我已經能重拾學術工作並寫好這本書。

     

    目次

     

    《歌流傳社會學.洄流迴路與台灣流行歌》

     

    自序與致謝

     

    第一章  洄流視域下的社會學想像

    一、洄流視域:自然科學意義的洋流與社會學隱喻

    二、長時段視域:年鑑學派布勞岱爾的理論

    三、流行歌「洄流迴路論」的提出

     

    第二章  戰後歌仔本的考察:從張邱冬松到郭一男的日本連結

    一、從閱聽傳唱的歌仔本談起

    二、張邱冬松的《台灣流行歌集》作為戰後歌仔本的最早雛形

    三、戰後歌仔本的考察:製作與發行

    四、從「日本歌謠學院」到「南星音樂研究社」的郭一男

    【附錄一】台日歌仔本翻唱歌曲比對表:文夏、洪一峰和紀露霞的「日歌台唱」

     

    第三章  戰後初期歌曲、歌仔本與雜誌的跨文化流傳:以中野忠晴、日本歌謠學院為例

    一、中野忠晴與「日本歌謠學院」對台語流行歌的影響

    二、「愛唱歌時代」:中野忠晴的歌謠曲與台灣翻唱

    三、「日本歌謠學院」與台灣的文化連帶:就學、函授、雜誌廣告

     

    第四章  禁歌時代的逃逸線探究:歌仔本、廣播電台與台語流行歌

    一、從廣播電台到電視歌曲的歌仔本

    二、《日語歌謠曲全集》裡的禁歌公文與禁歌時代

    三、作為「根莖」的歌仔本與廣播電台的逃逸線創造

    四、歌仔本「根莖」展開所見──台語流行歌千高原

    【附錄一】台灣廣播界第一代影播巨星宋我人訪談後記

     

    第五章  纏繞的認同:台灣歌謠先驅者許石及其音樂的社會性

    一、從卡車司機到「日本歌謠學院」大村能章的門下生

    二、「六多作家」的戰後音樂事業

    三、Show in Japan:「許氏中國民謠合唱團」的黃金時代

    四、「漂亮你一人」的許石

    【附錄一】許石「台灣鄉土民謠發表會」相關演出資訊表

     

    第六章  王者流行之聲:文夏流行歌的跨界/跨語翻唱曲

    一、文夏歌謠音樂生命史概述

    二、文夏歌謠流傳的多元管道

    三、電影留聲:台語片的音樂電影風潮

    四、台灣歌謠真假之爭:「原生創作曲」VS「混血歌」

    五、文夏「大雜燴混血歌」裡的跨界/跨語傳唱意涵

     

    第七章  城市千高原:論上海-台北的三次歌流傳與交織

    一、回顧年鑑學派長時段時間

    二、地圖引發的千高原「洄流迴路」觀

    三、上海-台北高原洄流:從〈毛毛雨〉等唱片展開

    四、台北高原作用力:台灣流行歌與《怎樣鑒別黃色歌曲》

    五、兩岸歌流傳:千高原「洄流迴路」

     

    第八章  關鍵觸發網絡:從新加坡「海燕歌劇院」入口到流行歌的南洋流傳

    一、華人社會的華語流行歌

    二、延伸理論:南洋研究與關鍵觸發網絡

    三、流行先聲:1920年代黎錦暉與「中華歌舞團」的南洋巡演

    四、紀利男與新加坡海燕歌劇院(1971-1981

    五、流行歌與校園民歌的交錯──劉文正

    六、南洋「跑碼頭」:遺落在流行歌史外的重要一頁

     

    第九章  校園民歌在南洋:創造奇異點的「激盪工作坊」、「北工站」

    一、「新謠」和台灣校園民歌的流行共振與分離

    二、馬來西亞華人音樂創作:「本地創作」V.S.「馬謠」

    三、眾志成城的奇異點:「激盪工作坊」與「北工站」

    四、音樂流的宏觀政治截斷與超越

    五、生生不息:持續洄流的華語流行歌

     

    訪談後記

    一、2014.12.03:台灣歌謠著名作曲家許石的家人訪談後記

    二、2015.10.18:訪談幽默歌王郭大誠

    三、2015.11.19:訪談台灣歌謠與廣播巨星良山兄

    四、2015.12.11:從鳳飛飛到鄧麗君:訪談台灣著名作詞家林煌坤

    五、2016.03.12:訪談吳晉淮夫人高瑜鴻女士、柳營里長施明朝先生

    六、2017.02.16:訪談第一唱片行老闆夫人李連綺霞女士、女兒李玲玲女士

    規格說明

    ISBN9789863072270

    叢書系列:唐山論叢

    規格:平裝 / 384 / 15 x 21 x 2.0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