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長出來的臺灣詩──
探勘一百年前文協志士們豐美多元的古典詩詞,
以淺近易解的詮釋與當代社會對話。
遙想百年前成立的文化協會,著眼關懷臺灣人的精神與價值,結合仕紳階層與知識青年,共同致力臺灣社會改造及文化啟蒙運動,包括在各地辦演講會、巡迴電影放映、發行報紙雜誌、設置讀報社、辦理夏季學校、創立中央書局等各種途徑,喚起民心覺醒,宣揚民主理念、掀起一波波的臺灣新文化運動,影響深遠。
在這些文協志士們所創作的古典詩篇詞作裡,可以看見殖民統治下的他們:追求自由民主、反殖民意識、關心弱勢民眾、批判迷信、重視女權、土地認同、對臺灣文化及庶民生活的關注等精神。
然而這些情懷,與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並無差別:
「歷劫尚當甘墜落,幾生修得到芳菲?」
──林幼春〈獄中感春賦落花詩以自遺〉
因治警事件而入獄服刑的林幼春,將自身際遇緊扣落花來抒懷,描述自己堅定不悔的志向與純潔的節操不染雜塵。
「風濤萬里重洋隔,欲吐哀音只賦詩。」
──林獻堂〈步文芳君冬日雅集原韻〉
反映國民政府來臺時的紛亂時局,並在字裡行間的濃厚悲愁中,看見林獻堂一生始終以臺灣民眾為念的衷懷。
「革故應思設置,天心自古從民意。」
──蔡惠如〈敬依醉落魄調並和元韻〉
以蔡惠如一貫的瀟灑神態,展現追求臺灣前途的決心,更反映他不屈服於日本殖民政權的信念,積極爭取臺灣人權益的嶄新思維。
「欲替同胞謀幸福,也應悟到死方休。」
──賴和〈送林獻堂先生之東京〉
林獻堂為臺灣議會請願運動奔波不停的寫照。賴和歌頌了林獻堂想為同胞謀幸福的崇高人格,且抱有至死方休的大愛精神。
精選跨越五十年的臺灣文化協會四位詩人畢生代表作六十二首──
引領讀者進入臺灣歷史、山川、以及個人抒懷的風土世界。
本書由臺灣文學教授廖振富擔負引路人,藉由各領風騷的四位臺灣文化協會鬥士──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之詩篇詞作的細讀賞析,深入勘探他們的內心世界,進而思考何謂「文協精神」,提供當代人借鏡省思。
作者試圖彰顯文協時代臺灣古典詩的進步性與時代性,讓一般大眾有機會閱讀有血有肉、能激盪性靈的好詩,並且完整揉合了臺灣古典詩裡可親可敬、可悲可歎的萬千面貌,正是與你我緊依相連的在地意識與現代精神。
本書特色
●適合閱讀群:中學以上的學生、學校教師,與有興趣吸取新知的一般國民。
●蒐錄林幼春、林獻堂、蔡惠如、賴和共62首詩篇詞作,以白話譯解、字詞注釋,與當代觀點之賞析,使人人皆讀得懂、讀出興趣,甚至受到感動。
●詩詞創作年代跨越1899~1952年,完整記錄臺灣從日治到戰後初期時代動盪的變貌。
●收錄19幅臺灣文化協會創立前後之重要事件與人物的史料照片。
推薦序 故園花草有誰憐:重新整理被塵封的日治臺灣文學花園 陳耀昌
推薦序 情動的力量——文化鬥士的風雅與壯志 黃美娥
推薦序 文協百年,詩人不死 施如芳
自序 引光照路,大步向前
導讀
輯一 林幼春
生平與作品簡介
諸將
過鹿港
席上觀劇有感
美總統威爾遜
初夏月下蓮塘獨步
華盛頓
鐵礮碑成自題長句志感
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
獄中感春賦落花詩以自遣
獄中十律
獅山紀遊雜詠
秋晚寫哀
癸酉初夏萊園小集
輯二 林獻堂
生平與作品簡介
登圓山
髮
討蕃
過仙臺弔佐久間總督
石榴
熱海
春日山行
辛巳中秋景薰樓觀月
車中看月
步文芳君冬日雅集原韻
聞廣播有感
次鏡邨氏鎌倉晤談有感原韻
上野觀櫻
三月一日聞雷
壬辰五月下旬喜少奇由臺灣來勸余歸臺
輯三 蔡惠如
生平與作品簡介
追懷劉壯肅
獄中有感
浪淘沙
鵲踏枝
蘇幕遮
敬依醉落魄調並和元韻
東風齊著力
意難忘
渡江雲
滿庭芳
調高山流水
輯四 賴和
生平與作品簡介
乙卯元旦書懷
讀臺灣通史
送林獻堂先生之東京
不幸之賣油炸檜的
繫臺北監獄
出獄歸家
吾人
月琴的走唱
月光
田園雜詩
夕陽
家屬迴響
重新認識祖父的巨大形象 林銘聰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林承俊
海如認識惠如相關片段的幾則速寫 蔡海如
文協精神臺灣詩「賴和篇」讀後心得 賴悅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