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亞人:不被承認的民族,緬甸國族建構最危險的敵人

作者: 法蘭西斯‧韋德 Francis Wade 譯者: 洪世民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21/11/06 定價:499元 ISBN:9789860767377
馬可孛羅 「欲了解事情怎會每下愈況終成災難,非讀不可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優惠售價
NT$395~436
商品編號: 978986076737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辱緬!滾出緬甸!我們緬甸不需要你!
    你們不是緬甸的一分子!!


    為何民主化浪潮下羅興亞人的處境益發艱困?
    ----見證推薦(按照姓氏筆劃排列)----


    林韋地 季風帶發行人
    吳象元 關鍵評論網東南組資深編輯
    唐南發 聯合國獨立顧問與難民與移工服務人員
    翁婉瑩 自由撰稿人
    張正 中央廣播電臺總臺長
    陳牧民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駐印度代表處公使
    楊昊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執行長
    楊智強 記者
    趙中麒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廖雲章 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ASEAN Plus 南洋誌

    為什麼緬人排擠羅興亞人?因為……
    緬甸有極其複雜的民族組成,而在緬甸獨立自主的過程中,緬人是絕對的核心。為了讓緬人的利益最大化,歧視少數民族的作為層出不窮,並在軍政府統治時代進一步得到強化。雖然穆斯林在緬甸的歷史發展已久,但羅興亞人大多卻來自孟加拉。跨境少數民族造成的不確定性,有可能引發國家裂解的骨牌效應,政府與人民於是將恐懼強加在羅興亞人身上。

    為什麼若開人憤恨羅興亞人?因為……
    若開邦在歷史上是獨立於緬甸的阿拉干王國,也是印度文化與緬甸連接的窗口。獨特的史地條件,若開人逐漸培養出自己的族群意識,尤其當英國殖民者暴力地將印度、孟加拉、緬甸合併在一個殖民地之下,百年來族群遷徙與資源分配的不公,憤怒就像壓力鍋一樣不斷累積,隨時可能爆發。終於,在民主轉型加快的同時,怒火燒毀了羅興亞人所擁有的一切。

    為什麼佛教僧侶仇殺羅興亞人?因為……
    佛教與僧侶,一直是緬甸歷史上的知識傳播者,其受到的尊敬當然不可言喻。在軍政府統治與民主轉型期,僧侶更扮演了為人民發聲的社會接濟者角色,佛教不受政權侵蝕,持續保衛人民。緬甸人民常年的不滿,需要有人帶頭衝破,而僧侶一馬當先,想讓緬甸更完整、更強大。新生的「佛教民族主義」,首要開刀的就是人口眾多的穆斯林與羅興亞人。

    為什麼翁山蘇姬默不做聲?因為……
    翁山蘇姬本身是緬人,他所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也以緬人為主。長年畸形的民主發展下,全國民主聯盟缺乏能力統合民族主義、佛教勢力與國際援助的資源。而軍隊尚未離開政治舞台,他們對於緬甸「亙古不可分割」的保守心態,剛好與佛教民族主義一拍即合。左右為難的翁山蘇姬,將沉默當作是面對的策略。


    「欲了解事情怎會每下愈況終成災難,非讀不可之作」──《經濟學人》(Economist)

    他們曾經是鄰居、朋友──穆斯林與佛教徒。
    但從何時開始,羅興亞人從出生起就不被視作「人」?
    作者實地採訪,揭開這場由恐懼餵養的暴力:
    為何團結國家的信念最後變成可怖的種族屠殺?

    作者簡介

    法蘭西斯‧韋德Francis Wade
    專門負責緬甸及東南亞事務的記者。從二○○九年開始報導緬甸,並與流亡人士設於泰國北部的緬甸民主之聲(Democratic Voice of Burma)新聞組織合作,之後更深入報導緬甸脫離軍事統治的轉型過程,及伴隨而來的暴力。他也為《衛報》(The Guardian)、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時代雜誌》、《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及其他媒體報導南亞及東南亞各地的消息。他現駐倫敦。

    譯者簡介

    洪世民
    六年級生,外文系畢,現為專職翻譯,曾獲吳大猷科普著作翻譯獎,譯作涵蓋各領域,包括《大盜、英雄與革命者之路》、《伊斯蘭啟蒙運動》、《如何「無所事事」》等。
     

    規格說明

    平裝 / 368頁 / 21 x 15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