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

作者: 三澤真美惠
譯者: 李文卿、許時嘉
出版社: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12/04/30
臺大出版中心
優惠售價
NT$357~395
商品編號: 9789860322316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呈現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並重現台灣電影史中失落的一環。
      *善用中日語的日記書簡、訪談、政治外交檔案等新史料解開歷史謎團。
      *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跨界台灣電影人的足跡。
      *探索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
      *解析何非光為何被「遺忘」?
      *看殖民時期台灣電影人如何在政治夾縫間,交涉、跨境並為電影藝術賣命。

      近年來台灣電影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引起風潮,本書帶領大家進入台灣電影起源的日治時期,探索追求電影夢的台灣電影人的故事,拾回電影史中遺落的拼圖。

      因緣際會在日本看到戰後歷史的台灣電影《悲情城市》、《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點燃作者三澤真美惠教授探究台灣電影史的興趣,跨界到台灣研究台灣歷史,現在由她研究生涯的出發點──臺灣大學出版《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台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中文版,深具意義。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人,在「帝國」日本與「祖國」中國的夾縫間不斷反覆地「交涉」與「跨境」,從電影中尋找自我表現的場域。他們在殖民地台灣展開的「交涉」,為何無法讓電影製作走向產業化?在殖民地台灣裡,身為被殖民者的台灣人一旦主動想與電影扯上關係,必然需要與殖民主義進行交涉,但這種追求殖民地解放而展開的交涉,卻也往往是被迫妥協的受壓迫過程。當一心企求超越與殖民主義交涉的局限性時,台灣人有限的選擇裡,就會浮現「跨境」這個選項。

      跨境後的電影人劉吶鷗為何被視為「漢奸」暗殺?透過探討劉吶鷗被暗殺的背景,可以讓我們理解劉吶鷗本身參與交涉的背後,存在如何複雜的政治角力。1949年以後的中國,不只何非光,很多滯留大陸的台灣籍的人,中國只要一有政治鬥爭,他們馬上被指為「日本間諜」、「台灣特務」,而備受迫害。曾經積極抗日卻滯留大陸的台籍電影人何非光,又為何在戰後被海峽兩岸故意遺忘半個世紀之久?

      本書運用各地的檔案史料與日記、書簡、個人訪談等資料,解開台灣-上海-重慶三地間電影周邊的政治性,並循線勾勒出他們的足跡,重新連接起電影史當中失落一環的首度嘗試。

    規格說明

    平裝 / 405頁 / 15 x 21 x 2.0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