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農業關鍵字

作者: 大泉一貫, 本間正義, 森川博之, 山下一仁, 八田達夫, 青山浩子
譯者: 張嘉芬
出版社: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出版日期:2019/06/20
定價:400元
財團法人豐年社附設出版部 「從心態到政策都要大刀闊斧地改變」,這是作者群的結論,日本經驗則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優惠售價
NT$316~349
商品編號: 978957915761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本書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庫——21世紀政策研究所主導的研究會「開創新型態農產業」的研究成果結晶。學者群將原本的報告的內容加以修正增補,再由講談社的現代新書系列出版成書。書中具體且翔實地探討了5年甚至10年後的日本農業樣貌。

      長期仰賴農政單位、農協主導的日本農業,目前正逐漸脫胎換骨,農企業也陸續地在日本各地出現。研究會除了走訪日本國內各地實際發展「新型態農業」的農企業,實際走訪荷蘭及丹麥等農業出口大國,針對日本農業的未來,進行了多方的考察與評估。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作者群從農業政策及現行制度的觀點出發,勾勒出日本未來應邁向的「新型態農業」樣貌。

      在少子高齡化趨勢急速深化之下,日本的經濟、社會都面臨了重大的變革,農業也不例外。日本國內飲食相關的市場需求前景看淡,農家因高齡化而無法再從事農務,農地則出現了廢耕地增加,或變更為住宅及太陽能發電用地的情況。這些現象,讓日本農業看似步步邁向夕陽產業,但其實它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本書就以這些變革的萌芽為主軸,深入探討日本該如何茁壯成實力堅強的農業出口大國。

      增田寬也的《地方消滅》裡描述:日本國內人口集中三大都市圈,其他地區高齡化、少子化加劇,預估2040年日本49.8%市區町村面臨滅絕。其中,日本農業區挑戰特別嚴峻,日本農業後繼無人。

      臺灣「地方消滅」的速度也緊追日本。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5年臺灣人口達高峰後,成長曲線就會反轉下滑。人口外流、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加上極端氣候帶來的高溫與旱澇,對臺灣農業、農村、農民會帶來嚴峻挑戰。

      「2025年,是臺灣農業轉型關鍵時刻。」轉型成功,臺灣農村將有望像歐洲適宜人居;轉型失敗,可能步上落後國家處境,基礎建設崩壞,垃圾與廢棄物橫流。因此,每一步都得謹慎踏穩。

      「社會5.0」概念,將發展物聯網、機器人、人工智慧、大數據……可解決高齡化、少子化、環境與能源等社會課題,農業亦如是。農業隨附在新科技身邊,將華麗變臉,成為全新型態的明星產業。

    本書特色

      ‧一群關心日本農業學者,針對日本農業經過多年現地採訪所發表的論文集結。是關切農業發展的第一手資料。

      ‧臺灣的主客觀因素都與日本相仿,近年來一樣也受到人口萎縮與國際自由貿易的衝擊,臺灣農業與日本一樣仍有機會。本書即在探究「機會在哪?」

      ‧「從心態到政策都要大刀闊斧地改變」,這是作者群的結論,日本經驗則是臺灣「已經發生的未來」。

      ‧本書也收錄專章來討論臺灣農業目前的困境,缺工、極端氣候、人口結構改變已經出現在臺灣。

     


    作者簡介

    大泉一貫


      1949年生,宮城大學榮譽教授、農業經營管理學者,著有《充滿希望的日本農業論》(希望の日本農業論)等書。

    本間正義

      1951年生,東京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教授、農業經濟學者,著有《現代日本農業的政策形成過程》(現代日本農業の政策過程)等。

    森川博之

      1965年生,東京大學尖端科技研究中心教授,資訊網絡專家。

    山下一仁

      1955年生,佳能全球策略研究所研究主幹,農業政策分析專家,著有《是誰摧毀了日本農業?》(日本の農業を破壊したのは誰か)等書。

    八田達夫

      1943年生,亞洲成長研究所所長,經濟同友會政策分析中心所長,經濟學者,著有《日本的農林水產業》(日本の農林水産業)等書。

    青山浩子

      農業媒體工作者,著有《打造強而有力的農業》(強い農業をつくる)等書。

    編者簡介

    21世紀政策研究所

      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經團聯)旗下的公共政策智庫。

    譯者簡介

    張嘉芬


      日本法政大學日本文學碩士,現為專職日文翻譯。
      擅長不動產、餐飲、長照、經營管理等領域之口、筆譯。
      興趣是在日本渡假務農。
      譯稿指教:ccfjp@hotmail.com
     


    目錄

    1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日本究竟欠缺什麼?
    國土狹小一樣能成為「農業大國」
    農業國家的三種類型
    「食」與「農」已是密不可分的融合產業
    批發市場消失的荷蘭
    從「容易種植」到「市場需要」
    資訊化是運銷革命的必備條件
    丹麥的市場導向農業
    最佳品類策略
    以「產業聚落」推動農業革命
    資訊產業化的園藝
    支持農業與食品產業發展的「知識樞紐」
    阻礙日本農業發展的因素
    邁向農業出口大國之道
    與歐洲大相逕庭的日本農協
    必須擴增大型農家的理由
    法國透過離農政策推動結構改革
    日本農業應先以何為目標?

    2 自由貿易是良機
    國產品與進口品至少還能分庭抗禮的理由
    「川普衝擊」殺死了自由貿易?
    日本的農業並不弱
    國產米和進口米,價差其實並不如關稅數字
    日本米的價格約為美國米的2倍
    即使零關稅,還是有農家能與外國米抗衡
    不必「插秧」的劃時代技術
    用ICT來管理整合後的農地
    符合日本人口味的小麥,有機會反敗為勝
    足與世界抗衡的牛肉
    養豬業也能自力救濟開創活路
    酪農與乳製品面臨運銷模式重整
    競爭力薄弱的甜味作物
    確立「中級品牌」是農業起飛的關鍵
    物力、人力、技術的整套外銷
    將日本農業塑造成亞洲農業的典範

    3 數位農業的時代
    用大數據和雲端技術改變農業
    數位農業的時代
    運用數據提高生產力
    運用ICT找出歉收原因
    「健康與食物的關係」也更明確
    築起預防糧食損失的防線
    「農業共生型」智慧城市
    化危機為商機
    產官合作,公開所有數據

    4 修正農業政策上的錯誤
    日本農業必將成長
    「日本農產品無法與全球競爭」的謊言
    輸贏不是只看「規模」
    日本的農地是優質沃土
    日本農業保護政策上的重大謬誤
    補貼政策的歷史脈絡
    美國、歐盟廢除休耕政策的原因
    日本也有「直接給付」制度
    「高米價」政策究竟誰得利?
    日本人飲食習慣的變化
    生產者不喜加工和業務用農產品
    業態一變,需求也跟著改變
    從生產導向到市場導向
    農業重大問題:農業與食品產業的關係疏遠
    食品產業紛紛逃往海外
    與紐西蘭合作,生乳外銷中國

    5 在農業的岩層法規中開創新局
    結構改革的關鍵在「國家戰略特區」
    結構改革才是成長策略的基礎
    日本農業結構改革的歷史脈絡
    「岩層法規」為何不退場?
    「中央主導」正是國家戰略特區的優勢
    比「規制改革會議」時代更迅速
    最早在特區鬆綁的法令
    農業特區的開路先鋒是兩大都會圈
    以「地方創生」為目標的特區來接棒
    不向反對論調屈服,帶領農業躋身成長產業

    6 日本農業將出現轉變
    邁向新型態農業先進國家的發展進程
    從「生產過剩→生產調節」轉為「生產過剩→出口外銷」
    「新型態農產業」的9種類型
    市場導向的機制與「食品鏈農業」
    其實也有「先進的」產品導向農業
    「食品鏈農業」的五種類型
    蔬菜的契約耕作與供貨契約
    稻米業界因業務用米供給量不足所產生的變化
    稻米契作與食品鏈農業
    福原農場的案例
    營農銷售公司與食品鏈農業
    「農商工」的合作型態
    外食餐飲企業、食品加工業者跨足農業與6級產業化
    仍在發展中的日本食品鏈農業
    躋身成長產業,農業要從運銷改革開始
    打造企業易於投入的農業環境
    企業投入與農地持有

    專欄|開啟嶄新農業 商務模式的先鋒
    1 丹麥農業/小小農業大國的祕密
    2 金子牧場/期以「健育牛」品牌進軍全球市場
    3 inochio集團/提供「新農業」建議方案的綜合輔導業
    4 伊賀之里mokumoku手作農場/農業主題樂園界之王
    5 田中農場/不仰賴補助款的稻作生產
    6 內田農場/「100%接單生產」的農業

    PLUS|2025年,臺灣農業轉捩點
    1 農業缺工主因?勞動人口減少才是隱憂
    推動數位服務加乘農業

    2 人口結構與膳食型態轉變影響糧食供需  
    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避免蔬果過剩並提升雜糧自給率

    3 經驗法則遇見「忽冷忽熱」  
    氣候不可逆,提升農業調適力

    4 模擬未來氣候,考驗農業韌性  
    實測作物產量變化,順應自然為調適策略

    5 資源開發,轉為生態調節  
    導入生態系統服務,檢視永續資源庫存

    6 今日農業如何順應極端氣候?  
    「作物溫度逆境模擬試驗平台」體驗危機,篩選抗逆種原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