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現代東亞如何處理內亞帝國的遺產

作者:平野聰 譯者︰林琪禎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0/09/09 定價:550元 ISBN︰9789578654334
八旗文化
優惠售價
NT$407~450
商品編號: 9789578654334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 規格
  •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華夷思想的大明.「中外一體」的大清.被「中華主義」支配的中國——包括台灣、琉球、韓國在內的,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現代東亞,如何處理乾隆皇帝的巨大遺產?


      東北亞的梟雄、努爾哈赤率領的滿洲人國家,越過長城而征服漢人,建立了大清。大清之所以能擁有廣大領土,並非因為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者,而是因為獲得藏傳佛教支持,才能治理西藏與蒙古。大清的本質是「內陸亞洲的帝國」而非「中華帝國」。

      然而,當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抵達東亞時,帝國面臨到必須轉變為「近代主權國家」的難題。在清末的混亂中,民族國家「中國」的樣貌隨著排滿的思想逐漸浮現,但究竟「中國」該具有怎樣的型態,始終莫衷一是。

      在如此「混迷」的狀態中,東亞最大的國家,從「內陸亞洲帝國」演化為「近代東亞帝國」;從多元文化的帝國發展成「中華」社會的近代國家。如今,東亞國際社會的矛盾與緊張關係,皆來自這個叫做「中國」的國家不完全的轉型過程。

      ■「內亞帝國」的大清皇帝們如何看待帝國內的多元文化?
      大清之所以可以統合相當於今日「中國」領土範圍的根據是什麼?

      大清皇帝除了熟悉儒學之外,同時也深諳「藏傳佛教文化」。在蒙古人眼中,滿洲皇帝身為保護佛教的「博格達‧徹辰汗」的同時,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中明言,滿洲人對漢人來說確實是來自「外國」,但是人性與能力的不同,不會因為民族或文化不同而有差異,創造出儒學與漢字的「華」比較優越的想法並沒有根據。在他看來,大清統治的正當性已超越了「華夷思想」。

      在滿洲人成功開創的「滿洲和平」(Pax Manchuria)之下,誕生了「中外一體」的概念,將漢人生活的土地與滿洲人的故鄉、內亞的藩國合併為服從大清皇帝的帝國領域。相當於今日中國領土加上蒙古的廣大範圍,因此出現。然而大清帝國的龐大版圖不是「漢字與儒學」的中華所達成的統一!也並非靠「中華文明」所支撐,而是因為滿洲皇帝身為藏傳佛教的保護者!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